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文包诗文本的价值阐释和教学策略探寻

  • 投稿呐嘟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31次
  • 评分4
  • 70
  • 0

江苏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224700) 张雪霞

苏教版现行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叫“文包诗”。顾名思义,即以鲜活生动的文字将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动机缘由、心境情感等相关因素体现在文字中,最后将古诗在文本中水到渠成地展现出来。这种独特的文本体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切不可以传统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那该如何教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呢?

一、文包诗的价值阐释

文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唯有对作者创作的目的和过程有了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厘清文包诗存在的基本价值,才能依循其客观存在的体系规律进行教学。

1.厘清文包诗的目标价值:文与诗,价值何在

不难看出文包诗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为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大意建筑了一道阶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进行有效的铺垫。从这个角度进行审视,文包诗文本是依据已经形成的诗歌解读以及它的创作背景,经现代人考证并创作而成。因此,文本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知诗歌。如果反之,整个教学的价值走向将发生严重的偏离。如,《黄鹤楼送别》一文成功地将李白的经典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创作过程时的来龙去脉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中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流露出来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感受盎然春景,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读好这样的文本,诗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2.澄清文包诗的教学重点:文与诗,思路何在

很多教师能够意识到文包诗的文体特质,也能够认识到文本是为了诗歌教学服务的根本宗旨。但是,由于教学惯性的因素,教师总会习以为常地引导学生中精读、欣赏、积累文包诗的语言,而将文包诗中的诗歌内核搁置在一边,使得整个教学始终停留于以文学文的泥沼中。文包诗的教学应该将课文语言与诗歌内涵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认知印证,在彼此比照与交融中将文本的气韵自然地送进诗歌内容之中去,从而充分发挥文本自身的价值,更好地为诗歌学习服务。

二、文包诗的策略探寻

文包诗中所涉及的“诗”是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经典的诗词作品。在不同的年级段对这些古典诗词的教学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低年级而言,准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大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而到了高年级,则要能借助大意拨开语言的藩篱,走进诗歌的意境和内核。下面笔者还是以《黄鹤楼送别》一文为例,阐释文包诗教学的具体策略。

1.贯穿文诗气韵,把握情感基调

文包诗的文本是作者根据各种史料以及诗歌作品本身撰写而成,但文本的内容、内在的气韵都与所描述的诗歌作品一脉相承:理气和意蕴的再度彰显,情感理趣的起承转合与诗歌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要地表达自己阅读文本的收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导角色的作用,让学生将交流的内容始终围绕诗歌的核心,防止教学走偏了方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中,在简要交流中,要让学生感知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纯真的朋友情、师生情,感知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感受春天盎然的美景。

2.诗文认知印证,紧扣契合点

文包诗教学的价值核心在于诗与文的交融和契合。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向诗歌的理解体验逼近。任何一遍文本的朗读都要以向诗歌的迈进作为前提。但要指出的是,借助文本学习古诗,与纯粹地进行古诗教学又有着细微的区别,关键在于紧扣文本与诗歌两者的交叉点,从而搭建一条由文本通向诗歌的高速通道。《黄鹤楼送别》中“杨柳依依,繁花似锦”与诗歌中“烟花三月”情境交融,彼此映照;“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与诗歌中“天际流”又相得益彰。整个文本与李白的古诗彼此对应的地方非常多,诗词与文本的珠联璧合,为我们学习诗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链接诗文节点,整体关照全文

阅读教学的流程应该遵循整体感知——深入细节——整体回归的规律。在文包诗的教学中,教师出应该遵循这样的阅读教学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回归读、反思读等方式实现阅读教学的回归。这样的回照方式,既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学习,更是学生认知能力的整体构建。在本节课中,执教者在学生已经对诗意和诗境有了较为深刻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语言进行探析,要求学生找出与诗歌的内容相关的语言,朗读品味,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

回读与教学过程中的品味与体悟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学生对诗歌有了认知体验之后,这样的回读就是学生对诗歌体验的一种印证和强化,是对诗歌内涵的再度审视和把握,具有聚焦功效。

文包诗是现行教材中独有的一种创新形式,这种形式对学生真正把握古诗意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厘清了文包诗的价值本位后,选择合理的策略,文包诗的教学才能彰显出其应有的精彩。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