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邳州市实验小学(221300) 杲 静
在处理阅读问题时,学生因为分析、归纳、理解能力有限,常常会产生一些困惑,教师适时给其方法的指导,这也是常见的教学现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阅读问题千差万别,指导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呢?这里必然涉及一个契合度的问题。教师给予的方法好用,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这个方法不好用,就有可能让学生更迷茫。所以,教师能不能给学生开出“良方”,能不能来个“四两拨千斤”,这是解决阅读问题的关键。
一、换一个角度,迂回战术不可少
学生在面对阅读问题时,常常是找不到切入点,致使阅读陷入困境。小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当然难以进行自我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出手,给学生以方向的导引,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切入,说不定就会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像评价一个人物,很多学生只会从他的所作所为上对人物进行判断,而且是非观非常鲜明,这个人要么好,要么坏。学生没有对人物所处的环境、经历、心理等方面进行探究,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局限于一人一事之上,这样就可以对人物有比较客观的评价。
提到思乡的诗句,学生大多都会想到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学习《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阅读题:你读过课文后,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很多学生都能想到“思念家乡”这个内容。如果让学生再深入一步解读,就比较困难了。有的学生很为难:“想家就是想家,怎么还有深入不深入的问题呢?”我知道学生遇到思维瓶颈了,于是随口吟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不等我说完,学生齐声背诵:“断肠人在天涯。”我提示道:“远离故乡的人,想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引用一些古诗名句,效果又会怎样呢?”学生好像一下明白过来,纷纷吟诵起思乡的古诗句。没有太多专业的指导,换一个角度再看问题,问题的模样早已大变。这算不算是“四两拨千斤”呢?
二、变一种表述,编织大网捉小鱼
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往往害怕阅读题,因为有些阅读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在文本中也找不到答题的线索,这让学生很头疼。特别是那些主观性很强的阅读题,学生感觉更棘手,好像到处都是角度,但具体又找不到切入点。面对这样的窘境,教师需要在表述方法上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知道组织这类题目答案的基本方法。所谓“编织大网捉小鱼”只是一个比喻而已,意思是说,用多种切入点实施阅读,并对答案进行整合,分条、分项罗列,这样就可以“编织成一张大网”,这道题的答案就是那“小鱼”。既然“大网”已经张开,这“小鱼”肯定是逃不脱的。
《海伦·凯勒》讲的是美国一位盲聋哑人海伦·凯勒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动呢?这个问题显然比较大,答案也很宽泛。当我把这个问题推给学生时,很多学生都可以回答出几个方面,但答案组织得非常凌乱。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我特意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并在黑板上列出几个数字:①②③……我提示道:“海伦作为一个残疾人,却能够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她的事迹当然感染人。你们可以逐条列举一下,看看能够列出几条事例来。”学生做完之后,我让学生和先前自己的答案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比对之后,很多学生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有的直呼“条理、整齐,就是不一样”。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变一种表述,结果就给人带来了惊喜,这是不是阅读“绝招”呢?
三、借一点经验,格式技巧效率高
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做阅读题的经验和技巧积累也不多,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性地给学生准备一些可以使用的经验技巧,想必对学生也会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小学生阅读基础有限,教师当然不能给学生讲太高深的做阅读题的策略。像答题的规范化的问题,很多学生就对此认识得不够,认为书写、格式、标点等内容对答案没有太多影响。这当然是错误的认识。教师在评价这些答案时,不仅要看内容找要点,也要对格式卷面等因素做综合考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印象分”,这个分数是无形的,但往往是最关键的因素。
在阅读题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像“读了文章之后,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或者是“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题型是学生感觉最难的,因为原文中根本找不到答案,只能通过原文阅读找思维生发点。其实,这类题目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关键要看答案是不是言之有理,表述是不是有条理,联系实际是不是到位。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几条经验。如回答思路: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发表看法—联系自身生活—深化论证观点。答案安排:提出问题(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结合原文,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给出结论)。只要答案设计合理、丰满,结果当然就值得期待。
语文阅读教学技法指导,这应是阅读教学中最难掌握的,因为学生理解能力有差异,所以相同的方法不一定都好用。因此,教师在指导时,还是要因人而异。要知道,教师的一句提示,往往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学生即使不能大彻大悟,也能够找到更多“入口”和“出口”。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