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还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 投稿戒了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01次
  • 评分4
  • 79
  • 0

浙江乐清市实验小学(325600) 叶金花

在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是: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认读,说说对词语的初步理解,并以词条解释,之后就开始品析课文内容。这样的词语教学,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显得干瘪抽象而缺乏生命力。如何让词语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而是让它“获得感性的含义,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维果斯基语),“还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一、发散式还原——具化词语的意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数个词、几句话就组合成了一个个特定的画面形象。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就词解词”,而是要抓住词语的独有情味,发散、延展出去,还原语言的丰富内涵。这样,词语和意义的联系才会紧密,学生才会真正地感受到词语所呈现出的文字张力。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烟熏火燎”这个词语: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烟熏火燎”这个词语上来。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实验室弥漫着蒙蒙的烟雾,居里夫人一边擦着汗,一边在院子里使劲地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生2:实验室好像都要烧起来一样,玛丽在烟雾里眼睛都睁不开了。

师:那你又看到“烟熏火燎”中的玛丽吗?那是一张怎样的脸?怎样的手?怎样的眼睛?

生:我看到的是一双粗糙的手,手上有酸碱的点点烧痕,坑坑洼洼的。

师:同学们,那她在意这些吗?她在意的是什么?

生:她在意的是实验的结果,镭的提炼。

师:一个为科学而执著,不畏艰苦的人!我们来好好读读这句话。

在这里,“烟熏火燎”已经不是几个简单的方块字了,而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叠加而成的画面。词语,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物化形态了,而是在学生的再造还原中,辐射延展中,开掘了它的意义,丰盈了它的内涵。

二、虚拟式还原——活化词语的意味

学生对未经历过的、不能体察的事物,本是无言可发,无情可抒的,但如果我们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成为其中的人物,再进行想象还原,就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词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活力。《乡下人家》有这样一段话:“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时,就采用虚拟式的还原方法。

师:读着读着,你觉得这些小竹笋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有趣、可爱。

师:是哪个字或词让你感受到它的可爱?

生:“探”字。

师:那就请你当当小竹笋,把桌面当成地面,也探着脑袋可爱地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有情有趣的边读边做动作)

师:真是可爱的小竹笋!我相信每一个小竹笋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心情和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你是怎样地“探”出头来?为什么?

生:我是东张西望地探出头来,因为我想看看这美丽的春天。

……

这里通过虚拟式的还原,让学生自己化身为小竹笋,在人格化的行为中自我体悟、玩味词语之秘妙。学生对角色进行人格化的想象还原,是对词语情味的再次体验,这样他们语言的领悟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三、体验式还原——催化词语的意蕴

光凭着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学生是体悟不到词语特定的文化内涵,特有的语言意蕴的。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设身处地还原词语所描述的语境,沉浸在那种氛围、意境中,才能感受和领悟到用词的妥帖精妙、作品的意蕴情致。一位教师在教学《三顾茅庐》中对“恭恭敬敬”一词的体验式还原很有特点:

师:刘备走进去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生:(齐说)“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恭恭敬敬地等候”,这是怎样的一种站法呢?我们也来当当刘备,做一做。

(全体起立,师生同站)

师:(巡视,指着第一排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站得很直,头微微低下,两手自然下垂,这就叫“恭恭敬敬地等候”。

(学生安安静静地站了一分钟之后,就骚动起来)

师:你们现在是什么感觉?

生1:很无聊,傻傻地站着没事可干。

生2:这样一动不动地,很难坚持这么久的。

师:你们才站了一分钟,可人家刘备这样站了多长时间?

师: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难道刘备就不累,不无聊吗?你读出了什么味道?

生:看得出刘备是很有诚心的。

……

这是对“恭恭敬敬”一词背后隐藏着的文化意蕴的还原。学生的理解由浅入深,感受到了“恭恭敬敬”是何等的尊重,水到渠成地领悟了刘备这种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品质。一些词语有它们活动与生存的“环境”,因而要还原词语的语境,回归到文本的血脉中,这样才能理解词语的独特内涵。

词语成功的还原,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就得开掘、丰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