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课堂与生活链接:低段儿童语感训练的有效策略

  • 投稿框架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77次
  • 评分4
  • 27
  • 0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223001) 邱光军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可以看出语感具有敏捷性、整体性、直接性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学会诵读,学会积累,学会揣摩、感悟,重视与生活的结合,重视语言实践,是培养低年级孩子语感的重要途径。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引导孩子积累语言

新课标提出低段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虽然没有在低年级段提到“语感”一词,但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最重要的手段。

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经验。学生只有丰富了语言积累,在头脑中建立了语言库,在实际运用时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孩子接触到的教材例文,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最好范例。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汇、美好的情感,学习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教会诵读,感悟语句

诵读是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音感和语法感。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怎样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段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笔者认为,低年级学生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工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认识分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转换为现实言语。通过不同方式的读,逐步达到诵读的要求。

(二)感悟语言,品味意蕴

1.整体入手,建立表象

众所周知,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常常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局部。儿童阅读正顺应了这样的认识规律,这也是教师教学必须遵守的一种原则。

教学时,教师或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品悟文章奠定基础;或从故事的主要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切入讲读环节,整体感悟文章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要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灵活运用。

2.推敲品析,增强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通过文字使学生进入文本,和同伴、作品、编者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要求。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低年级课文虽然浅显,但学生刚接触书面语言,需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请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世界多美呀》的教学片断:

师:好不容易啄出了这么个小小的洞眼,小鸡终于舒了一口气,它呀,忍不住通过洞眼望了出去。猜猜看,小鸡会看到些什么呢。

(学生说)

出示:

“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几个词表示的都是什么呀?

生:表示颜色。

师:小朋友们真是聪明,在你们的帮助下,我终于明白了。现在,我已经能把这句话背诵出来了,想不想见识一下?

(教师故意背错,少了“湛湛”“茵茵”“澄澄”三个词语)

生:老师,您背错了,不能少“湛湛”“茵茵”“澄澄”。

师:为什么不能少呢?

(相机引导比较两句话的不同)

师:读一读,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湛湛”“茵茵”“澄澄”这些词,句子不好听了,不美了。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景物也是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在小小组里说一说。

通过对不同语境的比较来培养学生语感,这是一个学生仔细揣摩的过程,一个迸发思考火花的过程。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文中词语的表现力,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二、课堂与生活结合,引入语言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所以,语感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灵敏感觉。只有生活经验积累多了,才会增强对生活敏感;对生活敏感了,才会对反映生活现实的语言文字产生敏感。请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词语:穿梭 新月。

师:读词语的时候,我们还要展开想象。看看自己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读“穿梭”时,我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是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

生2:在我脑海里想象的画面是一只小蜜蜂在花丛中穿梭。

师:蜜蜂也好,蝴蝶也罢,它们都在花丛中穿梭。那“穿梭”是什么意思呢?

生:飞来飞去。

师:那你脑海中的新月是怎样的?

生:是弯弯的。

(教师画新月)

师:我们的脑海里出现了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像金钩,这就是新月。

一般来说语感比较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并进入语言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从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一)让字词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感悟词语的含义。对平时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语言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并展开教学。如《升国旗》一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五星红旗,通过回忆升旗时的场面、观看多媒体课件来了解升国旗的知识,通过做动作来体会少先队员和五星红旗的关系,通过资料了解国旗的重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把词句同有关知识经验链接

对一个字、词意思的理解程度,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和较难理解的字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进行理解。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产生。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感受才能真实而深刻。因此,教师应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关心自然和生命。带着孩子去郊游,欣赏“碧玉妆成一树高”、“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美景,体会“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快;带领孩子参观调查,了解社会风土人情;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同时更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三、指导语言实践运用,活化语言表现形式

(一)例文引路,强化语感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情趣的示范是对学生语感的有效训练。它能激起学生想象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在想象和表达中获得语感的熏陶,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请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鲜花和星星》的教学片断:

师:多美的诗,我真想写一写。我想起天上的白云,它真像棉花一样的白;我想起树上的苹果,它真像小朋友的笑脸。我也写了一首诗——

我最喜欢秋天的苹果,这里一个,那里一个,真像孩子们的笑脸。

(出示白云等图片)

师:哪个小朋友先来说说?

生:我最喜欢夏天池塘里的蝌蚪,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地上的花还多。

师:我觉得小蝌蚪这里一只,那里一只,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生:我最喜欢天上的白云,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地上的草还多。

师:白云是不是更像小羊?

生:我最喜欢夏天的小绵羊,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天上的白云还多。

……

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这样学生可以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他们的语文能力就能不断地提高。

(二)复述课文,重视语用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第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就可进行复述一段话的训练,然后进入复述篇的训练。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试着复述给父母、同伴听,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阅读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复述课外阅读所得,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

渊博的语言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娴熟的语言实践技巧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是学生良好语感形成的前提。让我们立足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受生活,积累语言,实践运用,培养语感,交给儿童进入语言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