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

  • 投稿立凹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32次
  • 评分4
  • 32
  • 0

江苏太仓市明德小学 程静川/执教

江苏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 王晓春/点评

[摘 要]《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篇“文包诗”课文。课堂教学抓住文包诗的特点,诗文对照,让学生想象画面,了解诗句意思,实现感知古诗和美文的双赢;同时,抓住课文的品悟点,转换角色,深入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形式,并动笔写一写。这样体现了精致语文精粹内容和精当形式的统一、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的特点,最终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激扬和言语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精致语文 实录 点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17

片段一:概述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板书:文包诗)。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生: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

师:你将故事的人物和事情说清楚了,很好。谁还想说?

生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

生2: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

师:你们能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清楚了,真好。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会这样概括故事的内容。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不仅是对学生课文理解程度的检查,而且是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综合训练。精致语文重视学生言语品质的培养,上述三位学生在言语表达准确性的基础上做到了表达的条理性和灵活性,他们的言语品质得到锻炼。】

片段二:了解诗意

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而且抑扬顿挫,这就是古诗词的特点——韵律美。(板书:韵律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画面呢?打开书本,画出描写诗句画面的句子。

(学生自主读文,画诗句)

师: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你还了解了什么?

生1:我知道诗中的“故人”指的是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

生2:我还知道孟浩然在烟花三月去扬州。

师:“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没有学生举手) 看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烟花三月”。

生1:“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生2:“烟花三月”是说春天繁花似锦,烟雾迷蒙,景色非常美丽。

师:你看,诗句中描写的画面在课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像这类文包诗的课文,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句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板书:解诗意)那么,三、四句又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呢?

生:(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结合文中的描写,你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生1:我知道“孤帆”指的是白帆。

生2:“碧空尽”是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生3:“唯见”是只见的意思。“天际流”是指流向天边。

师:真好,你们都能借助课文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文包诗的课文往往在字里行间把诗的意思说清楚,我们学习这类文包诗课文可以借助“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板书:画面美)

(男女生分读文中的语言和诗句。)

师:三句话就表达了诗意,作者为什么要写长长的文章呢?

生1:这样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这个故事。

生2:让我们能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师:是啊,课文内容帮助我们丰富了诗中描写的画面,帮助我们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

【点评:文包诗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课文,文中的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精致语文提出“细致品悟”,强调品悟文本过程中要抓住有价值的“品悟点”,梳理有梯度的“品悟层”。这段实录是学生对诗文的第一层面(意思层面)的品悟,诗文互照,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和行文中的关键句,想象画面,了解诗句意思,实现学生感知古诗和美文的双赢。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借文学诗,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包诗”的行文特点,让学生“学得”这一类课文的阅读方式,这也体现了精致语文巧妙的教学设计。】

片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诗人写一首诗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也许是他的一番心路历程,也许是他的一段人生经历,有时甚至背后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首诗的背后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课文就给我们叙述一个和这首诗有关的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感受诗中人物丰富的情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最能表现即将离别的两位好友此时此刻的心情的一个成语。

生:“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

师:“依依”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出示——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分别)。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形容留恋,不忍分别。

师:李白和孟浩然不忍分别,用“惜别”不够,需加“依依”啊!读好这个词语!(学生朗读)

师:把它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自己默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圈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感悟)

生1:我从“一会儿……一会儿……”看出他们的不舍。

生2:他们心中非常舍不得离开对方,不忍心说出分别的话,就一会看看这儿,一会看看那儿。

生3:我从“藏在心底的依依不舍之情”感受到他们的不舍。

生4:因为他们舍不得说再见,如果一说就会很伤心,所以他们谁都不想先提起这个话题,只能去看风景,把心里的不舍之情藏起来。

师:说得真好!这份情很深,深深地藏在心底;这份情很浓,浓到不敢去触碰它。一旦去触碰,它就会喷涌而出,因此不敢去触动,不忍去触动,借看景去掩饰这种惜别之情。(板书:借望藏情)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红线画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一句)

师:这句话蛮有意思的,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学生没有发现)

出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

片段一:概述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板书:文包诗)。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生: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

师:你将故事的人物和事情说清楚了,很好。谁还想说?

生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

生2: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

师:你们能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清楚了,真好。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会这样概括故事的内容。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不仅是对学生课文理解程度的检查,而且是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综合训练。精致语文重视学生言语品质的培养,上述三位学生在言语表达准确性的基础上做到了表达的条理性和灵活性,他们的言语品质得到锻炼。】

片段二:了解诗意

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而且抑扬顿挫,这就是古诗词的特点——韵律美。(板书:韵律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画面呢?打开书本,画出描写诗句画面的句子。

(学生自主读文,画诗句)

师: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你还了解了什么?

生1:我知道诗中的“故人”指的是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

生2:我还知道孟浩然在烟花三月去扬州。

师:“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没有学生举手) 看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烟花三月”。

生1:“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生2:“烟花三月”是说春天繁花似锦,烟雾迷蒙,景色非常美丽。

师:你看,诗句中描写的画面在课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像这类文包诗的课文,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句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板书:解诗意)那么,三、四句又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呢?

生:(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结合文中的描写,你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生1:我知道“孤帆”指的是白帆。

生2:“碧空尽”是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生3:“唯见”是只见的意思。“天际流”是指流向天边。

师:真好,你们都能借助课文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文包诗的课文往往在字里行间把诗的意思说清楚,我们学习这类文包诗课文可以借助“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板书:画面美)

(男女生分读文中的语言和诗句。)

师:三句话就表达了诗意,作者为什么要写长长的文章呢?

生1:这样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这个故事。

生2:让我们能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师:是啊,课文内容帮助我们丰富了诗中描写的画面,帮助我们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

【点评:文包诗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课文,文中的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精致语文提出“细致品悟”,强调品悟文本过程中要抓住有价值的“品悟点”,梳理有梯度的“品悟层”。这段实录是学生对诗文的第一层面(意思层面)的品悟,诗文互照,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和行文中的关键句,想象画面,了解诗句意思,实现学生感知古诗和美文的双赢。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借文学诗,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文包诗”的行文特点,让学生“学得”这一类课文的阅读方式,这也体现了精致语文巧妙的教学设计。】

片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诗人写一首诗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也许是他的一番心路历程,也许是他的一段人生经历,有时甚至背后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首诗的背后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课文就给我们叙述一个和这首诗有关的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感受诗中人物丰富的情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最能表现即将离别的两位好友此时此刻的心情的一个成语。

生:“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

师:“依依”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出示——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分别)。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形容留恋,不忍分别。

师:李白和孟浩然不忍分别,用“惜别”不够,需加“依依”啊!读好这个词语!(学生朗读)

师:把它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自己默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圈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感悟)

生1:我从“一会儿……一会儿……”看出他们的不舍。

生2:他们心中非常舍不得离开对方,不忍心说出分别的话,就一会看看这儿,一会看看那儿。

生3:我从“藏在心底的依依不舍之情”感受到他们的不舍。

生4:因为他们舍不得说再见,如果一说就会很伤心,所以他们谁都不想先提起这个话题,只能去看风景,把心里的不舍之情藏起来。

师:说得真好!这份情很深,深深地藏在心底;这份情很浓,浓到不敢去触碰它。一旦去触碰,它就会喷涌而出,因此不敢去触动,不忍去触动,借看景去掩饰这种惜别之情。(板书:借望藏情)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红线画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一句)

师:这句话蛮有意思的,有没有发现什么特点?(学生没有发现)

出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

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这样看,你发现句子的特点了吗?

生:句子的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读读看有什么感觉?(指导男女生分读)

生:感觉很有节奏。

师:是的,像这样字数相同、词性一样的句子,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我们再一起来读好句子。(学生朗读)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精致语文中的“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体现得比较充分,教师引导学生扣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从对“依依”的字面意思辨析到关注人物的神情举动,到最后对“藏”字背后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在第二层面(情感层面)上的品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也关注到言语的表达形式。在这篇文章中,类似这样字数相同、词性一样的句子有好几处,这是言语表现独特性的充分体现,是精致语文培养学生言语品质的重要“品悟点”。】

片段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第四自然段)这段文字又从哪里表现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你从文字背后读出怎样的情谊?

生1:我从“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中的“伫立”看出李白非常不舍。

生2:“伫立”就是站了很长的时间。站了那么长的时间,孟浩然的船早就开走了,他还是站着不走,可以看出他很舍不得。

生3:从“凝视”也看出了李白的不舍。我想从孟浩然登上船到越来越远看不见了,李白一直盯着看,就像孟浩然走了,把李白的心也带走了一样。

生4:我觉得“只见”也表达了李白的不舍。在李白的眼里,就只有这一江春水了,因为水流向远方,就像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到远方去了一样。

师:体会很深刻,你真是李白的知音啊。“依然伫立”“凝视”“只见”等词体现了李白的不舍之情。你们从李白的行为体会到了离别之情。文字中何止这几个字在传情呢?你再看看还有哪些语言也在传递着这份不舍之情呢?

生: “杨柳依依”,就好像杨柳也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也是一个小诗人。柳历来是离别的符号,是古人描绘离别场景不可缺少的景物。(出示带“柳”字的诗句)

生:“江上沙鸥点点”,我觉得江上沙鸥飞来飞去,仿佛也在说“不要走,不要走” 。

师:是的,一江春水,流动的仅仅是春水吗?还有作者满腹的愁绪,离别的不舍之情。同学们,当我们想抒发某种情感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恰当的景物,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上,景物就富有了生命力,传递着我们情感的信息,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借景传情)读懂了景和情,我们就进入了诗的意境(板书:入诗境)这才真正读懂诗句。我们来将这份不舍融入景色中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他的外表看上去是平静的,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就如这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波澜起伏。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哪些画面,有哪些话要对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写一写。(学生写想起的画面和对好友说的话)

(学生交流。略)

师:烟花含情,孤帆载意,滔滔江水载走了孟浩然,也载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乐响起,学生齐读)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情境体验,写话表白,角色朗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丰富而深刻地体验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精致语文倡导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品悟点”,抓住李白的神情、动作以及景物描写的语句,走进了李白独特的情感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李白,在此情此景中,用文字向好友孟浩然倾诉内心的情愫,从而让精致语文的“情致对话”在这个片段中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精致语文也是一种审美语文,当“送别”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别的气氛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责编 韦 雄)

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师:这样看,你发现句子的特点了吗?

生:句子的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读读看有什么感觉?(指导男女生分读)

生:感觉很有节奏。

师:是的,像这样字数相同、词性一样的句子,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我们再一起来读好句子。(学生朗读)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精致语文中的“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体现得比较充分,教师引导学生扣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从对“依依”的字面意思辨析到关注人物的神情举动,到最后对“藏”字背后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在第二层面(情感层面)上的品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也关注到言语的表达形式。在这篇文章中,类似这样字数相同、词性一样的句子有好几处,这是言语表现独特性的充分体现,是精致语文培养学生言语品质的重要“品悟点”。】

片段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第四自然段)这段文字又从哪里表现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你从文字背后读出怎样的情谊?

生1:我从“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中的“伫立”看出李白非常不舍。

生2:“伫立”就是站了很长的时间。站了那么长的时间,孟浩然的船早就开走了,他还是站着不走,可以看出他很舍不得。

生3:从“凝视”也看出了李白的不舍。我想从孟浩然登上船到越来越远看不见了,李白一直盯着看,就像孟浩然走了,把李白的心也带走了一样。

生4:我觉得“只见”也表达了李白的不舍。在李白的眼里,就只有这一江春水了,因为水流向远方,就像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到远方去了一样。

师:体会很深刻,你真是李白的知音啊。“依然伫立”“凝视”“只见”等词体现了李白的不舍之情。你们从李白的行为体会到了离别之情。文字中何止这几个字在传情呢?你再看看还有哪些语言也在传递着这份不舍之情呢?

生: “杨柳依依”,就好像杨柳也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也是一个小诗人。柳历来是离别的符号,是古人描绘离别场景不可缺少的景物。(出示带“柳”字的诗句)

生:“江上沙鸥点点”,我觉得江上沙鸥飞来飞去,仿佛也在说“不要走,不要走” 。

师:是的,一江春水,流动的仅仅是春水吗?还有作者满腹的愁绪,离别的不舍之情。同学们,当我们想抒发某种情感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恰当的景物,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上,景物就富有了生命力,传递着我们情感的信息,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借景传情)读懂了景和情,我们就进入了诗的意境(板书:入诗境)这才真正读懂诗句。我们来将这份不舍融入景色中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他的外表看上去是平静的,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就如这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波澜起伏。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哪些画面,有哪些话要对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写一写。(学生写想起的画面和对好友说的话)

(学生交流。略)

师:烟花含情,孤帆载意,滔滔江水载走了孟浩然,也载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音乐响起,学生齐读)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情境体验,写话表白,角色朗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丰富而深刻地体验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精致语文倡导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品悟点”,抓住李白的神情、动作以及景物描写的语句,走进了李白独特的情感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李白,在此情此景中,用文字向好友孟浩然倾诉内心的情愫,从而让精致语文的“情致对话”在这个片段中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精致语文也是一种审美语文,当“送别”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别的气氛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