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关于语文教学中“守本”与“拓展”的研究

  • 投稿phil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80次
  • 评分4
  • 45
  • 0

江苏灌云县龙苴中心小学(222212) 吴桂林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守本”和“拓展”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我们要把课文当作例子,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这就是“守本”,但又不能过于依赖课本。拓展学习量大面广,可以弥补课本量小面窄的不足,要把重点放在语言素材的学习运用上。这两种学习方式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守本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30

小学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主,避免“非语文”的或“关于语文”的内容影响课堂教学,即为“守本”。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太依赖课本就不对了。语文新课标有明确的课外阅读任务要求,但真正落实的却很有限。如何才能做到“守本”与“拓展”的统一呢?

一、“守本”有度,“拓展”有矩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课本当作例子,当作举一反三的工具,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但是,又不能太依赖课本。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盯着课本,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这样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课本学习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严格意义的拓展就是将课本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课外学习量大面广,可以弥补课本量小面窄的不足,要把重点放在语言素材的学习和运用上,利用课内高效掌握的语言规律,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就是老子揭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这两种学习方式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性。如果太依赖课本,就会走入死胡同,成为井底之蛙。

(一)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

学校图书室应定期开放,进行常态借阅。图书应经常更新,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阅览室应设定专门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每周有几次能静心沉潜书海,感受阅读带来乐趣的机会。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学生通过网上搜索、阅读,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应认真指导,如网站的选择、好书的推荐、阅读效果的反馈等。

(三)精心制定好计划

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段目标,制定好阅读计划。如每周目标、每月目标等,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等。这样就能把握学生课外阅读的大方向,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二、坚守阅读,放手习作

阅读活动是阅读主体对作品重新建构、与作者展开对话的过程。习作是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体验进行加工、再现的过程。阅读与习作是两个不同的建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要守阅读之本源,拓习作之途径。

(一)坚守自主阅读

在阅读课堂中,要让学生放声朗读,扫除障碍;再静思默想,神游文章;最后,写下感悟,交流汇报。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认为:“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带着这样的“温度”,怀揣这样的“冷暖”,走进文本,自主探究,怎能不获得深刻的体验呢?自主就是自己决定阅读方式,获得个人的情感体验,有充裕的阅读时间,有思维想象的空间,有判断、反思的能力。当学生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他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老师、同伴对话。

(二)坚持比较阅读

1.同类型文章的比较阅读。像写景、状物、写人的文章,可选择同类型课文进行比较,也可选择课文与课外阅读的文章比较,在比较中找规律,感受各自的个性特点。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与《詹天佑》同样是写人的文章,前文侧重动作、语言、外貌描写,借环境衬托,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人;后文侧重事件,采用对比的方法以及倒叙方式来写人。

2.不同类型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写人与写事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侧重点,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

3.同单元文章的比较阅读。单元主题相同,但选材、文体等不同,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春”这个主题,编选了新诗、古诗、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等文体的文章,有展示自然界春光的,有表现人间春天般温暖的,有洋溢着旺盛生命力的,有珍惜美好春天的,异曲同工,精彩纷呈。

4.小组之间的比较阅读。同样文章,不同的阅读小组,体验是不同的。通过交流,进行比较,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5.改编的课文与原文比较阅读。通过比较,体会编者的取舍意图,研究作者原文产生的背景、前后的衔接、语言的特色、整篇文章的构思,发现各自的奥妙。如苏教版六年级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原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双龙洞泉水的喜爱之情,对双龙洞石钟乳和石笋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名人游览双龙洞的介绍,具有科学性,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编者节选的部分侧重它的说明性,而作者原文同时还侧重它的人文性。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学会了鉴赏作品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巧用材料,放手习作

在课堂中,写作训练一般有:为课文内容补白,抒发个人感悟,根据画面或情境写一篇文章等。这是将书本的内容转变为习作中的素材,将内化的东西外显,从吸收转变为输出。课外训练的方式有写日记、摘录、写读后感等。这是分层次、有序、恰当地将阅读材料转变为习作素材的方式。

1.正确“借用”阅读材料。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如课文的词语、短语、古诗词、名人名言等,都可成为习作的素材。中低年级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仿写句子,或根据提供的一组相关联词语,写一段话;高年级可采用直接引用方式,根据文章需要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还可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名人名言等。

2.巧妙“活用”阅读材料。要将消化吸收的语言材料,活用到自己的语言环境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语言环境不同于课文的语言环境,如带有感情色彩词语的恰当运用,关联词语的巧妙衔接和搭配,歇后语对语言环境气氛的巧妙烘托,口语的自然活泼,书面语的绮丽庄重等。这样,将课文语言材料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语言材料,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

3.深刻“化用”阅读材料。这是使用课内外阅读材料而看不到原文的痕迹。这个要求较高,少数优秀的学生可以达到。要真正做到遣词造句准确,表情达意真切,结构安排严谨,就要在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上要有所提升。如,课文的总分式和并列式结构,叙事和描写的方法,如何有意识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并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等,“化用”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三、拓展有度,避免走入了误区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将课文中的散文句子变成新诗形式(新诗有语言精练、生动,思维跨度大,讲究押韵,具有意象等特点),散文的意味没有了,改编后的新诗意蕴是否就超过散文呢,这是值得商榷的;有些教师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读一遍。这里的拓展蜻蜓点水,有哗众取宠之嫌,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再如,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提供许多图片资料,冲淡了语言学习的氛围,将抽象的语言学习转变为直观的艺术欣赏,背离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这种拓展也是不可取的。因此,要走出拓展的误区,回归阅读的本位,就要找准拓展的视角,无论什么形式的拓展,都应该围绕语言学习进行,且以收到实效为宗旨。“非语文”的形式改变没有意义,“关于语文”的庞杂内容应剔除,课内的拓展应“精’,课外的拓展应“实”。只有处理好“守本”与“拓展”的关系,才能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语言规律的学习转化为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