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 投稿test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78次
  • 评分4
  • 27
  • 0

袁桂香

(宁夏彭阳县第二小学 756500)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的目标和要求。①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他们“会读书”。②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总结交流的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学习;能力;自主合作;交流展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能力的提高,智力额开发,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等)。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培养会学习、会合作、会求和、会做事、会做人、想创造、能创造的人才是我们新的目标和要求。《基层教育课程改造刚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造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作铺垫,达到教为了不教。这里所说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如识字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作文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1、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识字教学更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师生在凭借教材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如教师在教“妈”时让学生发现“妈”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什么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妈妈是女的,读音和“马”基本相同,所以“妈”是由“女”和“马”组成的。那么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记住了那些字?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出构字的规律,从而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也使学生的知识有所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还可以用编顺口溜、比较、联想等方法进行识字。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课时,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从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的“野”,先说“山野”,让学生找出索溪峪的山与其他山有什么不同?用符号标出,不懂的可画上问号,精彩的写上批注。学生找出其他的山都已“家化”了,而索溪峪的山自然、危险,可以使游人仰头而掉帽,从而看出他很“野”。然后让学生仿照这个方法自学其他部分,想想为什么说它“野”?这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便获得了这个方法,并能终生受用。

还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知文章的内容,如在学《穷人》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桑娜那种矛盾的心理,从而深刻地反映出桑娜家里太穷了,正是她那样的穷,却收留了西蒙两个可怜的孩子,这种“家穷”和“心富(富有同情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桑娜夫妻俩,他们的形象如此高大。

也可让学生学会找文中的关键点、模糊点、高潮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又如《穷人》一课,学生问:“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起先学生们只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但在学完课文后学生们就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当然不能说每一节课都能教给同学许多阅读方法,而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有重点落实一两项,这样长期训练,他们阅读各类文章就会得心应手,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教师无定教法,贵在学生能得学法,学生达到“会读书”。这才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当然教师的示范点拔、学生的领悟自得和集体的展示交流都是很重要的方法。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解释为: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我要学”。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方设法为每位学生提供时空机会和条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在愉快的学习中不知不觉获得了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1)抓好预习,重视汇报,培养学生的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能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尝试性和创造性,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上课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查资料,独立思考,初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能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让学生学会提问才能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抓课题,抓重点句,抓文章的矛盾处,抓标点符号,抓稳重的反复处,转过渡句,抓修辞方法,抓特殊的结尾形式,抓文章插图使用等,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提高提问的质量,这样学生学会了提问,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积极主动而又有侧重地去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自能读书了。会在书上圈点勾画和批注,能读懂的自己读懂,想弄懂而书上没有的可以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自己实在不懂的写在纸条上有待课堂上讨论解决。扎实的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层。如我在教《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时,先让学生自己搜集“小萝卜头”的有关资料读一读,了解时代背景,这对学习课文时提出“小萝卜头”为什么要这样刻苦学习一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长期这样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待老师讲,便能主动去学;不待老师问,便能积极地去思考,不待老师检查,便主动汇报的习惯。

(2)重视汇报,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通过认真的预习,都想把自己的收获告诉老师和同学,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学生的赞扬,渴望课堂上能解决自己的疑难,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热烈讨论,大胆展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汇报。因为“教”是为“学”而服务的,学生的学习汇报为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他们的收获和疑难就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汇报可以让老师明白那些问题要讨论,哪些问题要老师指导,该怎样指导,从而使教师的指导更适时,更到位,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能读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上课时我先问学生:你自己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再读读看自己能不能读懂?使学生不要有“怕、等、靠”的思想,而是大胆地、积极地独立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2、勤积累,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难看出积累的重要性,没有积累就不会表达,不会表达就无法与人沟通。认识心理学指出3-12 岁是记忆最佳期,可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对学生何等重要。学生会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质的飞跃。

(1)注重语言积累。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只有学生爱积累,善积累,才能做到勤积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平常教学中我定期开展各种有趣的汇报,激发他们积累的兴趣,如介绍自己的家庭,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并说制作过程,介绍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游戏,开展“课前一分钟新闻展播。”介绍自己最爱吃的水果的样子、味道。介绍自己的爱好等,正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说起来更是口若悬河,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喜欢上了语文这门学科,喜欢上了积累,也学会了积累。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背会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外,每学一课还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片断摘抄下来。如学了《种子》和《课间十分钟》这两篇课文,虽然这两篇课文都是略读课文,但文中语言朴实,用词精当,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我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把自己体会到的,写得好的地方积累下来,使他们养成自主积累的意识。

(2)注重学生对信息的积累。积累信息这是吸纳知识、接受信息的过程。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倡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低中年级让学生写生活日记或体验,高年级坚持写读书笔记,写随笔(从电视、电影、书籍、资料中看到的;从广播、收录机、人们的交谈中听到的,由此想到的,随时记下来)。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学到了如何在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正如吕淑湘所说:“语文跟别的课有所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积累“在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针对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它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中有效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阅历、视野、方法及掌握的文献资料不同,合作学习就显现出了它独有的优势。

通过引导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解决了语文学习中的独学无友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之间实现语文资源的共享,互通有无,启迪智慧,且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使生生互动的人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性格的差异,学习程度的高低,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对文本中的重难点问题,空白之处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积极参与、引导作用,对于结论多元化的问题,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有顺序的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实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达到互学互教,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学了《狼和小羊》一文,根据课文的结尾,让学生展开想象,狼把小羊吃了吗?有的说狼吃了小羊;有的说狼没吃小羊,是小羊想出了一个办法使狼上了当;有的说猎人救了小羊,有的却说狼改邪归正,两个成了一对好朋友。又如在教《凡卡》时,课文中写凡卡回忆和爷爷砍圣诞树时曾写到:“多么快乐的日子呀!”我就采用合作学习,讨论:“凡卡真的幸福吗?”你从哪里知道的?有的小组发言:凡卡并不幸福,因为天那么冷,他还和爷爷在为别人砍圣诞树。有的小组发言:凡卡是幸福的,因为天虽然冷,可是他还能跟爷爷在一起,比在城里孤苦伶仃,受人欺负的时候就是幸福的。可见凡卡的幸福都是那么苦,从而衬托出他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学生这样一步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合作学习的成果远远胜过教师一人依靠教学参考书而得出的答案要准确的多,全面的多,深刻的多,学生主动思考归纳就更多了。

总之,语文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语言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去,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促使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