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母爱——《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 投稿终结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63次
  • 评分4
  • 18
  • 0

叶信辉

(南平市松溪县郑墩中心小学福建松溪353500)

教材简析:

《学会看病》是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在本组教材的导读中指出,教学本组课文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阅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寻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读书、交流、感悟、实践,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3、默读课文,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4、根据情境尝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课题

1、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说说心里的感受。随后指出,其实,刚才同学们在交流的听完歌曲之后的感受也就是你们的心理活动。(板书:心理描写)

2、导语:称颂妈妈的爱的作品很多,因为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着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由谈话入手,引出本节课重点训练项目——心理描写,为整节课的学习提纲挈领。在看似矛盾的地方设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2、出示课件,学生根据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说话没完没了。(喋喋不休)

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按图索骥)

心神不定,心中不安。(忐忑不安)

指精神萎靡不振。(打蔫儿)

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雪上加霜)

艰难、缓慢的意思。(艰涩)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短的语句概括。

(提示人物、事件)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全文,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三、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母爱

1、过渡语: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呢?她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儿子独自去看病呢?是不是真的如她自己所说的那么狠心无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这位母亲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深深蕴藏在母亲心中的情感,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母亲的感情经历怎样的变化。

3、学生交流描写母亲心理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感悟,教师适时点拨。(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对孩子的深切担忧源于对孩子的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磨炼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4、由母亲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课件出示,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5、假如没有这些心理描写,你能看出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吗?那么,母亲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不是她自己让孩子独自去看病的吗?

6、小结:看似狠心的母亲在儿子去看病的过程中同样饱受煎熬,通过母亲的这些心理活动的自我剖析,我们读着读着不由得就理解了这位母亲的“狠心”“残忍”。这一切都源自对儿子的爱,只是这份爱却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而通过大段的心理描写来展露人物情感也是这篇文章表达上的一大特色。请同学们再自主选择令你最有感触的语句读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书是读懂的,不是教懂的。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习得相应的表达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四、创设情境,尝试心理描写。

导语:课文中多次描写了母亲矛盾重重、忐忑不安的心理,那么去看病的我又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让我们来个换位思考,走进儿子的心灵,去感受儿子是如何在这件事情中成长起来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站在儿子的角度,从以下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1、听妈妈说让我自己去看病,

2、坐在车上,3、来到医院,

4、看完病后走在回家的路上,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这个环节中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将文章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实践,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五、总结谈话,反复实践

1、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读懂了课文,理解了母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学到了通过描写心理来展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能熟练运用这种方法,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形象也会有血有肉,更加鲜活。

2、读了课文,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呢?这节课上你学会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了吗?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1)文中的母亲;(2)文中的儿子;(3)自己的父母;(4)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一课一得,紧紧围绕训练重点展开训练,使语言训练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