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让教师的作品成为吸引学生的磁场

  • 投稿无非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640次
  • 评分4
  • 53
  • 0

◇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小学 陈习恒

◇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周沟学校 胡慧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57-0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除了要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出新出彩,同时,还必须要写得一手好文章。三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和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有一定的吸引力,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多读老师的作品

我是一个写作爱好者。教学之余,经常写稿,仅2012年,我在省市县三级报刊发稿40多篇,在省市县三级教育网站上发稿90余篇。多年来,无论是教中学还是教小学,只要是自己见报的作品,我都会把它搬到课堂上来,认认真真地念给学生听。“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他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对自己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能点燃学生勇于写作、敢于向报刊投稿的兴趣之灯。他们会从作文入门开始,一步步地积累。尤其是那些原来讨厌作文,不愿意写作文的同学,长此以往,受到老师作品的影响,他们也变得积极认真动起脑筋来,哪怕是写上三言两语,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教育他们,只要从现在起,真正地开始喜欢上作文,坚持勤练笔,多思考,有一天,他们的文章也会见报的,还能圆自己的“作家梦”。有了这种内动力,靠着老师的引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习作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能够成为学生习作路上的助跑器。

《奖赏》是我在11年前指导初中一年级学生聂维梨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作文。这篇作文讲述“我”因期中考试获得好成绩,爸爸欢喜地拉着“我”满街转,但“我”对爸爸的“奖赏”却有一份清醒的认识。于是,和妈妈“串通一气”,给爸爸上了一堂“课”。小作者在文末写道:

“等到吃晚饭的时候,爸爸见桌上多了一位邻居家的小坤哥,原来他在读初一二期间,套在头上的光荣花环比我还要多,结果呢?竟然是邻居,当爸爸的自然十分清楚。为了让我不走小坤哥的弯路,这时,妈妈提议说:奖赏就不必了,还是多些鼓励吧!”

编辑还对这篇作文进行了简评,称赞聂维梨同学的“……作文撷取授奖后回家的一‘点’,以小见大,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文末点题,富有哲理”。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在报上发表了作文,写作热情便像火山般喷发出来。他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上交了50篇习作。然后,我再根据学生作文的质量,择优推荐了5篇到《荆州日报·教育周刊》和《荆州晚报·教育周刊》予以发表,这下,他们甭提多高兴了。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了铅字,还有同学们啧啧的称赞声,相互之间所产生的吸引力更大,更贴近实际。大家谁也不甘落后,都信心满满的,写作的劲头十足。以往少数同学怕作文,甚至抵触习作课的情绪完全没有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既轻松又愉悦。

二、在阅读交流中多为学生抛砖引玉

但凡是语文老师都会感到现在的学生在写作文时脑子里空空的,当老师给了学生作文材料以后,很大一部分学生茫然而不知所措,学生没有充分运用材料的能力。这种现象看起来好像仅仅是作文问题,其实不然,它充分反映了整个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语文教学的改革变成了一个做题和读书的问题。我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注重的一点,就是把学生的课堂知识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延伸和拓展。我组织学生征订了《小学生天地》、《中国少年报》、《百科知识报》、《少年文艺》等报刊,经常向学生推荐新书,鼓励他们购买,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阅读,如《叶永烈知识童话精选》、《郑渊洁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我还将学生的书籍汇集起来在班上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开展以“我的一本课外书”、“我喜爱的一本书”、“我喜爱的一篇文章”、“我的阅读故事”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开拓视野,通过阅读改变他们的生活。一个学期下来,我班上的学生平均每人的阅读量为5万字。

在此基础上,我把学生的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自己结合平时的练笔活动再多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最终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写作实践的一种能力。在这方面,我的教学体会非常深刻,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方说,2012年的国庆节前后,《湖北日报》这一主流媒体,对大学生程威休学侍母的感人事迹进行连续报道后,在全国上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于是以此为契机,在全班营造一个学习程威大哥、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教育,再结合本单元语文教学和习作训练的重点,和学生一起来共同完成写作实践。最后通过认真构思、精心筛选材料后,写了一篇题为《传统美德教育的生动读本》一文:

湖北日报编辑部:

《湖北日报》11月1日头版刊出《大孝如歌》后,在感动我的同时,也感染和影响着我的学生。

通过“班班通”这个平台,我和学生一起包含深情地读完全文,同学们的眼睛都是湿润的。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写下读报日记,表达对大孝、大爱的思考与感动。

同学们希望老师能经常给他们读报,在接受传统美德教育的过程中,规范日常行为。

同时,我还从全班同学们的读报日记中,挑选出学生李雨涵的《读报日记》一则:

读报日记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晴

教语文的陈老师,每天都看《湖北日报》,也常组织我们通过“班班通”视频,一起学习和讨论。尽管我们还小,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报纸上的好多内容,我们完全可以读懂。

陈老师引导我们学习《大孝如歌》,让我们很受教育。大哥程威打工救母、背母上学、休学侍母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同学们都说,我们以前太不懂事了,当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我们只顾玩和疯,从来没有为他们端药送水过,不知我们的孝心跑到哪儿去了?

通过学习程威大哥哥的报道,大家纷纷表示:再不会这样了,程威大哥哥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并寄给了《湖北日报》,不出一个星期,师生二人的作品在通栏标题“传统美德教育的生动读本”下就见了报,并加了“编者按”。通过阅读、习作课,我和学生一起分享了这份快乐,学生的写作热情特别高,大家跃跃欲试,都开始动起脑筋来,这样,也增强了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三、在练笔中多为学生写“下水文”

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方法说,就是“下水”。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想让学生尽快地摸到写作的门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光是从理论上教给他们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和仅仅是满足于从每一篇课文中去思考作者的布局谋篇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篇“下水文”,这么做起码能让学生体会到两点:其一,老师是想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影响和感染大家,其二,是以此为同学们提供一面学习与借鉴的镜子。因此,在教语文课时,我都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向学生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同时,在布置学生的习作任务时,自己一定花精力、下功夫,认认真真地写好“下水文”,并且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在全班读自己的“下水文”;二是说明自己的写作意图、怎样取材和构思安排;三是让学生评价,从而理清老师的写作脉络。正是因为有了老师“下水文”的借鉴,学生在完全习作时往往是顺理成章、一气呵成。与此同时,我还充分利用黑板报和展板的作用,搜集和整理好每一篇“下水文”,为师生之间构建起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收到的效果也非常好。

把备课与课外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外写作的同时,把写“下水文”也当成自己的练笔爱好。每学期我都会根据教材“口语交际—习作”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写“下水文”。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三”《我是“小小推销员”》时,我先后写了《陈老师给你讲校园的花草树木》、《陈老师教你学电脑》、《我家的节能灯》、《柿子早熟的秘密》,用不同的人称、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介绍花草树木的特征、使用电脑、节能灯的作用、怎样催熟柿子,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