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谈小学语文单元类结构教学的策略

  • 投稿菠菜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10次
  • 评分4
  • 77
  • 0

◇江苏省沭阳县实验小学 王婷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56-01

教学结构是表现教学内容、显示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必须明确一个目的、体现一个观点、掌握一个特性、坚持一个原则、明确一个目的。任何课堂教学结构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都要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服务,并使他们处于合理的结构之中,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语文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基础工具。因此,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时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语言的实践环节。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体现严密的逻辑性,讲究逻辑思维,体现逻辑顺序,要根据文章思路选好突破口,抓好线头,理好线索,编排结构序列;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课堂教学基本格式,这就是所谓“程式”,是长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的结晶,如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共同必要的教学环节等,但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程式”,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遵循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的目的要求,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各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不拘一格创造出众彩纷呈的教学结构来。

单元是课程重要的基本单位,已有的“单元”教学,无论形式和策略如何,大体是以“单元”为分析单位和教学内容的,其目的在于通过从单篇式教学到单元式教学的转换,实现教与学的减负增效。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推进“单元类结构”教学,是笔者思考的主要问题。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将语文教材内容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统整起来。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但如果只是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教学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不论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也将是浮光掠影。

那么,如何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依据自己建构的主题,挖掘单元主题的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规划、实施教学呢?下面笔者就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第四单元“真诚主题”教学为例,对主题单元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单元内容的整合

五年级(上)教材设计了六个主题,每一组教材均安排了“导语”、阅读课文以及“语文百花园”等内容。如第四单元,其导语是:“让我们走进本单元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感受他们一颗颗朴实、真诚的心”,点出了真诚的主题。接着安排了五篇课文:《酿》是讲小男孩发现老师念错了字音的故事;《十年后的礼物》是讲音乐家爱德华信守诺言的故事;《月下桨声》是讲一个小女孩真诚还回多找的钱故事;《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是讲丹尼斯的爸爸真诚地给人改正的机会;《彩票》讲的是林海燕将500万大奖还给他人的故事。“语文百花园”中的积少成多是讲信用的格言,“口语交际”的话题(实话实说:诚信)、“习作”的内容(写一件关于诚信的故事)均与本组“真诚”主题有联系。这样安排,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些课文密切联系儿童的知识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材的这一编写特点,要求教师采取的主题教学既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又要围绕单元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性教学。

二、课程的弹性融合

教材主题的整合必然要求涉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相关内容,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课程之间的融合也就势在必行。语文学科要走向综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语文学科向外的张力,这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例如,上个案例中,笔者运用计算机播放现成的影片,或者上网下载其它影音资料,就是有机地融合了音乐课的情境渲染法。再如,在教授《十年后的礼物》一段:“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时,笔者选取与教材相符的乐曲,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乐曲的魅力。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乐欣赏、搜集资料、观看影片等诸多形式将教学融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并通过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学生的情感在文章中得到陶冶,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长,最终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成为保护环境的主体。

三、生活实践的契合

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成为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能促进学生的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的提升,从这一点来说,小学语文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生活得更加美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引导就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生活,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带着知识与情感的体验又走入课程,使课程与生活达到真正的契合。

四、语文素养的综合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凡是在本学段应当具有的语文素养统统包括其中。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情趣、思想品德、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只着眼于“双基”,而应着力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习惯以及语言品位、语言行为习惯等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现代人必备的,也是终身持续发展必需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内因”起主导作用,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投入,语文素养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预案时,笔者时刻把握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儿童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二是强调“语文整体观”,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单项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着眼于整体把握,综合提高。于是,在课堂上可以听到学生的个性朗读,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灵触动,可以读到学生的真情告白……正如杨教授说的那样,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

综上所述,单元类结构教学除了着眼于宏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之外,还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重视“双基”,重视智能开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总之,围绕主题单元展开教学,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人文性的旋律,而与之交融一体的工具性,也不再是脆弱、断续的音符。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