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投稿牛正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07次
  • 评分4
  • 37
  • 0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郝庙小学 晏春晖

时代在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已在教师中达成共识。可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际操作,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发挥主体作用,仍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人认为培养创造性能力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放任自由,这其实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简单化、狭隘的理解。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活、培养和引导。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教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教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这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不成熟的,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维,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机会。一般来说,质疑可分成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重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随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三、注重学法传授,强调个性化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个性、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思维能力。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可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只狡猾的老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这时,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为了让老山羊救它,想尽了办法博取老山羊的同情。大家想一想,狼会用哪些花招?”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讨论,提出独特的见解,进而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狼究竟用了什么花招?得逞了没有?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花招的?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地完成,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过程中,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精神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精神的培养。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