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操作实验体验探究——兼谈叶三角形特性曳教学设计

  • 投稿萨娜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36次
  • 评分4
  • 20
  • 0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马桥小学 周海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105-01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十分重要。下面以《三角形特性》的教学为例,就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从“活动”的视角来重组教材

《三角形特性》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教学要求看,特性无疑是重点,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就《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把教材例1和例2的内容进行了重组。这样处理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明白学习三角形是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进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学中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这部分教学内容后移,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例2的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一起教学,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理解三角形边的特点时,老师让学生先摆三角形,对出现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是对知识的掌握的过程。这种切身的体验必然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自己跳一跳摘到的“果实”是最甜美的!

二、以“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通过看书自学自主学习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动手画高、指高最后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教师都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了课前调查的环节,将课堂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调动学生利用网络、询问、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主动去获取知识,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促使学生积极地收集、整理想了解的知识,课堂则转变成学生们展示的舞台,互相交流的平台。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老师在其中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比较指的是人脑把一些事物和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思维过程,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

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在固定四边形时,对两种固定法进行了比较,也使学生深刻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道理。

3.通过比较,也可以揭示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注重实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学具),设法加固,猜想原因,再拉三角形(学具),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验证”的知识形成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画三角形,找三角形的特征。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拉三角形、四边形,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保证教学有效的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

四、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概念,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教科书对概念叙述的规范作用,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与教科书中的规范表述相对照,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很容易给三角形定义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而这个定义是不严密的,这就要发挥教科书的解释、指导、示范作用。通过读教材相关句段,咬文嚼字,使学生体会到概念的确定性和严密性。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