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导出语文味——人教版四下“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导读例谈

  • 投稿陈书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260次
  • 评分4
  • 20
  • 1

主题单元导读课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的课型,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时还涉及学习方法。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导语”看,学习内容和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感受到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导读课,我认为就是确定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组成一个“面”。这组课文的“点”就是田园生活,“线”就是本组课文,包括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活动。导读课最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以达到“导”的目的。

主题单元导读课是学习一组课文的起始课,当然也是语文课。那么,如何使导读课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呢?我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的导读课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让语文味洋溢在单元导语中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给每一个主题单元设有“导语”,这是一块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单元课文编排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及早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单元导语教学反馈的资料也为教师的备课找准了起点,提供了“教学设计”的依据,为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作准备。导语就好比茫茫大海中的航灯,为我们指明了“学什么和怎样学的方向”。但少有教师会关注到导语本身,其实大部分导语的语言亲切自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素材。因此,教师在发挥导语作为本主题单元教学“引路人”作用的同时,更应挖掘它在学习语言上“引路人”的作用,体会语言的魅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导语用“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这样的排比句开头,为学生描绘了一幅幅乡间迷人的画卷。这样的导语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乡村美景的同时,通过品味、模仿甚至拓展等方法学习语言。当然有的单元导语内涵丰富,有的耐人寻味,有的富含哲理,有的提纲挈领,有的则鼓舞人心……因此,单元导语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角度都是极好的语文教学素材,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迁移运用,充分挖掘其“语文味”。

二、让语文昧洋溢在课文插图中

我所指的插图既包括与单元导语相匹配的插图,也包括与课文相匹配的插图。不少教师在单元导读课中也会用到这些插图,但大多只让学生或看图猜课题,或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课堂上看似活泼生动,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如何利用插图体现导读课中的语文味呢?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导读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欣赏该组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以及教师和同学课外搜集的田园风光图,让学生选择感触最深的图,用上导语中的句式“在……我会……;在……我会……;在……我会……”谈谈田园风光给你留下的印象,通过插图让远离乡村田园的孩子们走近乡村田园,感受乡村田园,进一步激发热爱乡村之情,在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体味了优美的语言,学会了语言的表达。

当然,导读课中运用插图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也能让导读课“语文味”盎然。

1.以图设境——激发兴趣

利用插图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音乐、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的心理。

2.借图寻文——抓住重点

插图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特写镜头”,有的再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再现故事的高潮,有的再现主人公的形象……因而,利用课文插图寻找课文重点语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重点。

3.为图命名——走出课文

在学生初读本组课文后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为插图命名,这既是对文本阅读的一次检阅,也为学生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语文表达的机会。

三、让语文昧洋溢在课文题目中

课题,小而言之,是一篇文章的总括:大而言之,是一部著作的灵魂,是文眼,是核心,是文章内容的提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怎样才能通过阅读课题,凸显语文味,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拨叶见山

有些课文的题目语义含蓄深刻,学生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理解了表层意思就以为学懂了。这时教师要拨开障碍学生思维视线的叶,使学生看见体现课文深层含义的泰山。如教学《麦哨》一课,大部分城里学生对“麦哨”这种充满浓浓乡村气息的事物闻所未闻,也就更无从想象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时孩子们无拘无束吹起麦哨玩耍嬉戏的情形。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了解麦哨是乡下孩子用麦秆制作的特有的“玩具”,陪伴着他们自由自在、天真快乐的童年生活。揭开了这一层迷雾,学生对“麦哨”这一物象有了隐约的感知:它充满了浓浓的乡土味,它代表了孩子们快乐无忧的童年,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学生不仅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充满麦哨声的乡村孩子的生活也向往不已。因此从认知目标到情感态度目标都有了不小的收获。课未始,语文味已浓矣!

2.锦上添花

要求学生在课文原题目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或几个词。如对《乡下人家》的课题,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读完课文你能给课题加个词吗?如“( )的乡下人家”或“乡下人家( )”。学生读完课文后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原题的基础上作了添加,如“风景如画的乡下人家”“生机勃勃的乡下人家”“花园式的乡下人家”“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乡下人家自然和谐美如画”“乡下人家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其实,该读题方法既将“文”读“薄”,又将“题”读“厚”,完成了从阅读到吸收到表达的“全程阅读”过程,语文味浓矣!

3.巧用标点

板书课题时在其后面加上若干标点,造成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板书课题《牧场之国》时,在其后面用粉笔醒目地写上了“?”“!”,接着说:“这几个标点表示了这个题目几方面的意思,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桃树上面挂着的几个大桃子,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谁能摘到这些香甜可口的桃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课文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我从文中读懂了问号,原来牧场之国是指荷兰,因为荷兰的大地上牛羊鸡鸭成群、骏马飞驰,所以称它是牧场之国。”有的说:“我读懂了感叹号,荷兰分明是动物们的自由王国J在这里,动物就是这个王国的主人!荷兰分明是一幅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风景画!”……教师利用给课题加标点符号,为学生创设了一次难得的感悟、表达的机会,使课题焕发迷人的语文魅力!

4.品头论足

就是引导学生评论课题,看它是否恰当、是否醒目、是否吸引人等等。如《麦哨》的课题也可以让学生读文之后议一议。通过议论,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童年生活如同那麦哨的声响一样欢快,乡村风光如同那麦哨的声响一样柔美。

5.标新立异

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取不同于原课题的角度另拟一个题目……

四、让语文昧洋溢在文本阅读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然而这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心田,也不会单凭教师的教来达到目的,而要靠学生自己领悟、体验出来。这其中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这里所说的“读”,应该是指导读课中对课文的初读。在初读过程中如何把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的“语文味”呢?

读《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时,我们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读有所获,并问学生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头脑中不由自主地蹦出一个什么词来。学生说:忙碌、勤劳、快乐……在学生汇报了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之后,教师要求把这些感受送进去再读。书一遍遍地读,学生的体验一次次加深,情感一次次升华,清新的语言文字更是鲜活地跳跃在孩子们的心中。

这里要提醒的是,在导读课中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文本——形式多样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年段的课文,提出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朗读、默读、浏览读、跳读、选读……

2.感受文本——抓住关键

由于是导读课,对文本的阅读应不同于平常意义上的阅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这里的“关键”,可能是本组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课文、一个或若干语段,抑或本单元中共有的语言现象、表达方法……针对这些关键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单元导语中提供的学习方法尝试性地感受文本。

3.交流表达——说写结合

文本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读上,那么这一语文学习形式是不完整的。所以在读的同时还应激发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这才是完整的语文学习。如果学生初读文本是有效的,那么他必有可表达的内容,也一定有要表达的欲望,所以此时的语言表达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表达(从文本的情节、人物表达……),或说一两句话,或写一两句评注。此时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怎样去调动学生,激活他们蕴藏的巨大潜力,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讨,肯定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五、让语文味洋溢在拓展阅读中

叶老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我们的单元导读课不该仅仅立足于本组专题四篇课文的导读,更应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而应用于课堂内外,将更为广泛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拓展阅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实,很多专家都说“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就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说白了,“语文味”就是一种理念,我相信,只要我们本着“语文味”这种理念,在主题单元导读课中充分发挥导语的“味”、插图的“味”、课题的“味”、文本的“味”、拓展阅读的“味”,那么,主题单元导读课教学一定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浙江省临海市临海小学 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