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在谋篇、构段、遣词中习得言语表达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01次
  • 评分4
  • 13
  • 0

虞巍萍

有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学生天天学语文却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心声,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习作训练可少有学生能够文能达意、“吞吐”有章,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看似不可理解却又真真切切存在的窘境呢?“得言”(这里的“言”指“言语”,“得言”即习得言语表达之法)成了软肋。学生不明白文本语言运用之妙,更不明白如何去运用,如何在运用中达到“吞吐”自如、“翕张”任凭。

“得言”可得的面广,点散,如若教师没有全局观、整体观,不能高屋建瓴地加以设计,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侧重与灵活相结合,那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本文从词、段、篇入手,按低、中、高三学段各自的侧重点论述,依据习作之谋篇、构段、遣词的顺序,简明阐述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策略一:揣摩谋篇,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法

揣摩谋篇,侧重于小学高段的“得言”教学。众所周知,要清楚明了地表达并不是件易事,学生那一篇篇或主题不明、或思路不清的习作正是他们布局谋篇能力不足的表现。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谋篇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汲取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形成构思谋篇的能力,表达时也会胸有成竹,思路清晰。

如一位教师执教《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采用了以下四步进行教学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课文的第3自然段已能支持题目所要传达的意义,那么作者安排其他的段落有什么用意一作者的思考脉络是什么一透过段与段的关联,请你整理出作者的说明脉络一这样的说明方式,你觉得清楚吗?

讨论、交流、思考之后,学生渐渐明白文章题目昕要传达的意义——快乐比金钱更重要,快乐也不是金钱可以买走的。学生也渐渐感悟到作者布局谋篇的创作之妙;第1段用“俄国心理学家柯克契耶夫的实验”说明了快乐的优点;权威人士的阐述,再配以实验证明,让读者相信快乐是优点,而且快乐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它和主题“快乐比金钱更重要”联系紧密。第2段举了“琼斯夫人”这个例子,用个体案例告诉我们就算你的状况不好,你也可以得到快乐,只要你掌握“快乐五法则”;“琼斯夫人”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再加上她真实的经验,所以让读者读来更感真实可信。第3段写了对夫妇因妻子加油时多付了7美元而整天闷闷不乐的故事,告诉人们“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它采用“真实的故事,通过正例和反例”写出快乐的价值,直接支持题目所要传达的意义。第4段用“令人信服的科学家研究,证明快乐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结论,来弥补第2、3段都用个案例证而略显不足的可信度,并且十分肯定地指出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培养”快乐。第5段用“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来说明快乐是可以培养的”,希望每个人都快乐起来。

随着师生、生生互动的深入,学生对作者的布局谋篇作了理性思考与积淀:文章围绕主题,以点面结合、正反互证、举实例、摆事实、环环相扣的说明方式,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侃侃而谈,使得表达清楚、合理,容易理解,读者在阅读时很快就会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观点上的认同。

这种教学,鱼和熊掌兼得,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主动揣悟了文章巧妙的表达方式,更难得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浸润其中,涵泳其法,悟其神韵,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表达能力。因此,只要教师能做个有心人,不断挖掘文本的谋篇之法,并以深入浅出的教法引导学生去揣摩,以弥补当下语文教学重重点部位解读、轻整体结构感悟的不足,学生就会在课堂中自主习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谋篇法,并逐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学生的“语用”能力就会得到增强,语文素养就会得以提升。

策略二:斟酌构段,得“整体统一,合乎逻辑”之法

段是小学中段的教学重点。整体统一、合乎逻辑是构段的标尺。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引入入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浸润其中,斟酌文本构段之法,品悟其高超的驭句之妙,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输出运用,让学生逐渐形成丰而不散、明而不干、清而不腻的构段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中金吉娅回答妈妈质问的话内容较多,但作者用“本来”“后来…于是”这三个词一连接,便使得金吉娅的表达逻辑紧密,主旨明确,意思明了,是典型的“整体统一,合平逻辑”的段话。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此课时,慧眼识破其中之玄,引导学生感悟后将其法回归文本,用上这三个词串联起分散于全文的描写妈妈想法和做法的语句,立足文本,极有成效。

师:难道金吉娅不想给家人买礼物吗,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想。从文中第4段可以看出。金吉娅对妈妈说:“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师出示金吉娅说的话)

师(板书:本来):是呀,她也没忘记买好礼物。后来是——(师板书:后来)

生:一个小女孩的愿望改变了她的想法。

师:于是——(师板书:于是)

生:她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一心的礼品区。

师(总结表达方法):金吉娅用上“本来……后来……于是……”这三个词便把她自己的所想所做非常有序地表达出来了。(师板书:有序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小女孩。这种表达方法很好,我们能不能学着用一用?请联系上下文用上这三个词写一写妈妈前前后后的想法和做法。

出示练笔:妈妈对她的五个孩子说:“孩子们,我本来____。后来____。于是____。”

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妈妈对她的五个孩子说:“孩子们,我本来担心只给你们每人二十美元,你们不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后来看到了金吉娅买来的礼物,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于是,我就想和金吉娅谈谈,在听了金吉娅的想法和做法后,我为她感到骄傲,情不自禁地紧紧地拥抱着她。”

一小三年级的孩子,刚开始学习段落,就能文从字顺地写出金吉娅妈妈前后变化的想法和做法,且表达上整体统一、合乎逻辑,除了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深度领悟了文本,全面弄清了金吉娅妈妈的前后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悟透了用上关联词进行有序表达的方法,并及时迁移学法,挖掘文本中的言语训练点,进行了言语表达训练。这样教学,把“得意”与“得言”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习得知识又形成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学习的功效,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凸显“语用”的高质课堂吗?

策略三:推敲遣词,得“字求其训,学而化之”之法

“字求其训”是宋朝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之法,意思是说,读书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含义;“学而化之”是指学习知识后能灵活运用。可见,推敲遣词,我们只有先“字求其训”,再“学而化之”,才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而灵活运用,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甚至”这个词语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它不能单从内容上理解,教师也无法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笔者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扣住“甚至”,不仅让学生彻彻底底地明白了其含义,达到运用自如,而且贯穿起了全文,使学生全面感悟了文本,展现出课得、言意兼得的无限魅力。

1.感悟“甚至”。

师:句中的哪个词告诉你被困的小鱼不是几百条,而是几千条?(师板书:甚至。生读此句)

师:你强调了“甚至”,让我们看到了被困小鱼的数量之多。

师:作者既然要写被困的小鱼有几千条,就直接写“被困的小鱼有几千条”不就好了,干脆利落。为什么又要在前面写到“几百条”?

师生共同琢磨,互相启发,学生们渐渐明白为了强调一样事物数量多时,要用上“甚至”。2.模仿“甚至”。

田野里的小花,也许有几百朵,甚至()。

森林里的大树,也许(),甚至()。

(),也许(),甚至()。

3.运用“甚至”。出示文中句子: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师:你能用上“甚至”说说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遇到的危险吗?

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也许会被(),甚至会被()。

也许过不了十分钟,甚至过不了( )分钟,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也许过不了( ),甚至过不了( ),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4.巩固“甚至”。

师:如果你就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看着浅水洼里的水慢慢减少,你会怎么想?

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看着慢慢减少的水,也许会(),甚至会()。

5.拓展“甚至”。

师:在自然界中,类似于小鱼的这种情况还少吗?看,野兔受伤了,小鸟被关进了笼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它们的命运又将怎样呢?请你用上“甚至”来说一说。

一只野兔受了伤,得不到救治,它也许会(),甚至()。

一只鸟儿被关进鸟笼,得不到自由,(),甚至()。

(),(),甚至()。

纵观这节课,始于“甚至”,终于“甚至”,五处“甚至”教学,紧扣文本主题,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意言兼得。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如此教学,课堂立体丰满,目标单一,主线清晰,“得意”与“得言”水乳交融,更可贵的是,学生始终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兴趣浓,还从中习得了言语表达的规律,形成了能力。

当然,词、段、篇教学虽于各学段各有侧重,但绝不能墨守成规,应根据文体的形式、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训练点、最恰当的训练法,进行“得言”教学。

综上所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应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按照各学段的侧重点,以谋篇.构段、遣词为重锤出击点,重点挖掘文本中独特的地方,尤其是言语表达的独特之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取舍,力争每堂课都能使学生深入、透彻地掌握两个知识点,并及时进行立体、有效的言语表达训练。在此过程中,厘清“得意”和“得言”的关系,把“得言”的训练渗透到“得意”的环节中,用“得意”来促进“得言”,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不仅“学过了”,更“学会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久而久之,学生的收获自然会汇流成海,言语表达能力也自然会“凭吞吐…任翕张”了。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城街道中心小学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