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学本课堂”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策略

  • 投稿危机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060次
  • 评分4
  • 98
  • 0

周迪儿

“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包括学生、教师)的学习为主的课堂。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通过“学本课堂”的学习,让每位学习者的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那么,怎样合理有效地实施基于“学本课堂”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结合“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上的课例,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先学后教,建立在深度预习之上

学习,应该是发自学生的个体行为。基于“学本理念”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该“让学于生”,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让位于学生。在学生深度预习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展开有价值的教学,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无法理解的也不教,而应教那些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能够掌握且具有一定语用含金量的内容。

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在开课时就进行预习检测。

1.林清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A.为了写这个故事B.为了讲一个道理

(选B的34人,正确率100%)

2.《桃花心木》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读懂了吗?

A.完全读懂了B.似懂非懂C.读不懂

(选A的8热门,占23.5%;选B的26人,占76.5%)

3.你喜欢故事的哪个部分?

A.故事B.道理

(选A的6人,占17.6%:选B的28人,占82.4%)

不难看出,三个问题都是围绕本文的核心——借事说“道理”展开的。随后,王老师便引导学生反复熟读写道理的中心段,并围绕“不确定”提出问题,展开深入学习。

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对于预习的检测绝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字词理解上,而应着眼于文章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之上,为深入展开教学活动作好铺垫,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那么,如何提高预习的“含金量”,使课堂建立在深度预习之上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预习指导过程化。预习是课堂学习的首要环节,往往是独立完成的。要提高预习的效果,学生得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应加强预习的过程化指导,如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打印成文发给学生;在投影仪上示范预习过程,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的步骤与方法;学生当堂尝试预习,发现问题及时指正;经常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与反馈,使学生的预习更加规范和自觉。

2.预习反馈书面化。要使预习充分发挥预热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学单,让学生在预习后及时进行书面练习,并作反馈。导学单的设计,一方面要关注基础知识,为深入研读文本扫清障碍:另一方面要把握学段特点,突出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如第一学段应侧重字词预习,第二学段应侧重段落学习与整体感知,第三学段应侧重文章内容的把握与中心思想的感悟。

3.预习检测精细化。预习检测既是衡量学生预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展开课堂教学的一个“踏板”。上述案例中预习题目后面括号内的数据,是教师课前细心调查的结果,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少走不必要的曲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预习作业的反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尺度。一学期也可以搞几次这样精细化的调研,对预习作出准确的评估,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二、任务驱动,建立在“问题导学”之下

学生的学习需要定的任务驱动,“学本课堂”下的阅读教学,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动力系统加以支撑,这就是——“问题导学”。它是指在问题的引领下,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的问题从哪里来?不外平三种:教师预设问题,师生整合问题,学生生成问题。不难看出,第三种“问题导学”方式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是提问的最高境界。

如虞大明老师执教《母鸡》一课,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老舍一开始为什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师读一篇文章,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老舍先生绝对是这样的智者。如果我就是老舍先生,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说母鸡是伟大的?

生:为什么说一个母亲就是—位英雄?

学生纷纷质疑,最后—位学生这样问道:“老舍先生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呢?”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其实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写老舍“一向讨厌母鸡”,在哪几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

接着,教师就引领学生进行研讨。

从上述课例中,我们看到“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主的课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1-明确提问的指向性。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提问,使提问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学生提问就会有的放矢,不会漫无目的。如针对课题提问,针对文章的中心段提问,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疑惑提问等。上述案例中,虞大明老师引导学生提问,也是建立在预习检测时学生画出的句子基础上的,有定的内容范围。这样,学生的提问基本不会偏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2.鼓励提问的多元性。学生阅读文本的感受不同,提问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也各不相同。教师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视角来提问,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有求异思维的课堂,才是具有创造潜质的课堂。

3.把握提问的梯度性。鼓励提问的多元性,势必带来提问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此时教师就要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梳理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梯度性,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的梯度呢?这就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通过积极思考后才能获得学习的“果实”。

4.重视提问的评价性。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给予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对于提问的角度、思考的范围、问题的价值有更清晰的把握与判断,对今后如何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对答如流、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过难的、超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不提。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并不是意味着教师放弃提问的权利。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需潜心研读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对学情进行充分预估,在学生提问偏离方向时拽拉一把,使思维指向核心内容,提问更有针对性;在学生提问肤浅时启发一下,使思维指向深层内容,提问更有价值性;在学生提问狭隘时提示一下,使思维发散开来,提问更具涵盖性。

三、团队成长,建立在互助探究之中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目前,我们对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研究渐渐明晰,而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怎么学”的研究则相对滞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智慧互相碰撞、相融的过程,而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互助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组织形式。

如林莘老师执教《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林老师话锋一转,说道:“童话可以听,可以读,最高的境界是演。”林老师选了一位学生,和她合作表演故事的第一幕。教师扮演老木匠,学生扮演小木偶,“小木偶”根据“老木匠”的表演配合做出相应的表情。教师相机点拨表演秘诀“变身穿越”。

接着学生尝试表演第二幕,教师指点:“演得像不像,要看剧本是怎么写的。”于是,学生开始关注文章的表达,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文本内涵,展开表演想象,并且选了两三位学生上台进行了表演,集体进行了评议、补充。

尝试表演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表演。要求:一位同学扮演小木偶,一位同学扮演小白兔和老婆婆,两位同学担任导演,根据剧本进行观察、指导。

接下来,学生激动又热烈地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小木偶的故事》。

最后教师选了一个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上述片段中,合作学习的比重很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林老师之所以能把一节普普通通的童话故事课上得如此生动活泼,就是因为她巧妙地借助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位学生在团队互助中得到了成长。

第一次,师生合作示范表演。教师的表演既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传授了表演秘诀“变身穿越”,为学生尝试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次,集体合作尝试表演。教师出示文本,让几位学生尝试表演,其他学生评论表演并补充自己的意见。在集体合作中,学生进一步学会了如何借助文本进行想象、表演,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次,四人小组合作表演。教师出示了合作表演的要求,小组成员根据要求合理分工,明确了角色定位,扩大了参与面,提高了表演效率。

三次合作表演分工不同,形式多样,前后承接,循序渐进,可以说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习得了童话写作的奥秘,感受到了童话故事的魅力。

那么,如何依靠小组合作促进团队成长呢?

1.合作时机要看准。合作学习应视教学活动的需求来选择,一些没有思维含量、不屑一论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花时间、费力气开展小组讨论。当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另外,有些语文教学活动任务比较复杂,如综合性学习,需要学生用看、听、问、量.画、剪、拼等操作方式来合作完成学习成果,如编制小报、完成调研等,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师生、生生间的互相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实施和完成。

2.小组人数要适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人数的合作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组织协调能力尚弱,四人或多人小组难以控制局面,宜采用两人小组。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强一些,可以组织开展多人合作交流活动。另外,小组合作的人数还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来确定。

3.组员搭配要匀称。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是面向全体的具体、有效的措施。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兴趣、学习成绩等诸多因素,使每个小组里有优、中、差三类学生。这样搭配的目的:一是利于学优生帮助学困生,使学困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到提高:二是利于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交流讨论中获得自信,提高能力:三是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组织方式要灵活。从组合方式来看,可以是师生合作,集体合作,小组合作,家校合作等:从合作内容来看,可以是合作朗读课文,合作表演故事,合作完成调查,合作编制小报,合作展开辩论,合作讨论问题,合作检查预习,合作修改作文……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怎样的合作内容,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而定,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5.合作任务要明确。为了提高合作效果,教师在合作之前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适时出示合作任务,包括合作内容、小组分工、学习步骤、展示要求等,使每位成员明确合作要求,人人有事可做,人人得到锻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帮扶与提高,让学困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得到进步,使全体学生在互助探究中得到成长。

“立教无类,返教‘归学’乃是真教;为师有道,问道‘生本’方成良师。”在“学本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化“教”为“学”,将“外授”转化为“内化”,让学生在更自由广阔的天地里提高语文素养,获得生命的精彩绽放。

(浙江省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