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青
审视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追求让学生做“主人”,就抛开文本,无休止地辩论、争论,还美其名日“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过于迷恋多媒体教学,把备课的精力主要用在课件的制作上,妄想用富于变化的声像吸引学生……这些表象的背后都透视出同一个病症: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生动,片面地追求表面上的效果,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与开放,但缺乏教师的指导,陷入了“虚化”的困境。
小学语文教学之道须倡简,语文课堂须找回本真。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追求自然、自主、自由。
一、不急不缓,催化成果“自然生成”
老子日“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鱼很鲜嫩,不能多折腾,促进学生成长亦如此。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总会抑制不住地去“拔出麦苗”看看到底“长”得怎么样。我们要坚信:只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教育的成果就会在行动中“自然地溢出”。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1》中的“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这12个四字词语,这些词语尽管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而言,难度很大。他们感性素材积累不多,即使他们背得滚瓜烂熟,也有“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之嫌。如何化解难度,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呢?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
整合资源,有效利用。整组单元开篇,有着阅读寄语:“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这分明在昭示着每个读者:本单元是由以“秋天”为主旋律的文章组成的。仔细一翻阅,发现第一篇课文便是《秋天的图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读罢此文,笔者认为,可把《识字1》与《秋天的图画》进行整合教学。于是,笔者让学生共读《识字1》与《秋天的图画》,让他们给《识字1》的四字词语与《秋天的图画》中的一些句子攀攀亲。一阵忙乎之后,便出现了如下的对应:“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读着相对应的这些词句,不用教师再绞尽脑汁地引导,学生一读便懂。学生尝到了此招的甜头,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又在本单元相关课文中找到了很多类似的对应:
“天高云淡”——“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大雁南飞”——“大雁一边飞一边叫,好像在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不是喝足了很多的酒,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
“春华秋实、秋收冬藏”——“村前村后的稻子,低头弯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
二、顺势而为,助推学生“自由生长”
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氛围,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在适当的时机助推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往更深更强的方向发展。这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一致:无为而治的“无为”,绝不是一无所为,而是“顺势而为”,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内在的实力。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完全可进行“无为”教学,转换一下思维方式,由“知而后行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问题式的发现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习。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在叙事写景的过程中,自然地表达出“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现以其中的一个片段——品读“草塘美”,悟“借景抒情”写法,展示其“顺势而为”的教学过程。
【教学片段】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1.理清句序,明晰句序结构(过程略)。
2.比较鉴赏,体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我们先来欣赏整体写浪花的句子,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得简单点,请读——
生:(齐读)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师:课文为什么要选用第一句呢?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生:我从“绿得发光,绿得鲜亮”看出作者写出了“浪花”绿的程度如何,在他眼里肯定喜欢上了这“绿”!
生:“欢笑着,翻滚着”,这分明是人的动作,作者把“浪花”当作人来写。
师:这两位同学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在北大荒,这样的草塘随处可见,风吹过也属于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却是如此地会发光,如此可爱。可见,作者的心里……
生:作者的心里很喜欢这个可爱的草塘。
师:是啊,作者就是借着——(生接说)“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这四个小分句写出了自己的赞叹之情。这赞叹之情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通过——(生接说)“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来表达心中的赞叹。同学们,这就是“借景抒情”。明白了吗?
3.迁移学习,强化“借景抒情”的运用。
出示: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师:这句话里,作者也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你能体会到他的喜爱之情吗? (师生交流,过程略)
三、不拘一格,达成目标“自主深化”
语文学习只有“不拘一格”,语文课堂才能“丰富多彩”。《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更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为深化学习,达成目标,有教师模仿每年举行的“中国年度最佳人选”进行“昆虫界年度最佳住宅选”。过程如下:
师:蟋蟀的住宅被评为“昆虫界年度最佳住宅”,你作为电视“昆虫节目”的主持人来采访一下蟋蟀吧!
主持人:蟋蟀先生,您好!恭喜您的房子被评为“昆虫界年度最佳住宅”。
蟋蟀:谢谢,非常荣幸能获得这个奖。
主持人:借此机会,您能跟广大昆虫朋友谈谈您获得这个奖的原因吗?
蟋蟀:好。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能像其他昆虫那样随遇而安。我从不利用现成的洞穴,我要自己选址、建造。我把住址选在排水优良、有温暖阳光、草儿茂盛的地方。
主持人:能排水、有阳光、有绿地,您选址确实很慎重。那么第二个方面呢?
蟋蟀:二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建造住宅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秋天初寒时,我就选好住址,然后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大土块,用后足踏地,再用后腿上的两排锯把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住宅完成后,我还会不断地修整。
主持人:您真了不起,蟋蟀先生!您那么柔弱,却建造了这么伟大的工程。您真不愧为昆虫界一流的建筑工程师。下面请允许我宣读评委会对您的颁奖词:
不辞辛苦,精心选址;吃苦耐劳,坚持修筑;精雕细琢,苦心打磨,一切只为建筑美好家园。温暖的阳光,隐蔽的住宅,舒适的平台,清洁的大厅,这就是我们昆虫界一流的住宅。
实施新课程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即要在单位时间内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展。不急不缓、顺势而为、不拘一格的教学,才能达成“自然、自主、自由”的语文真课堂。
(浙江省象山县文峰学校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