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以“画”促学巧破重点——《渔歌子》教学设计

  • 投稿馬总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07次
  • 评分4
  • 20
  • 0

张旭琴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渔歌子》这首词情趣盎然地表现了渔夫悠闲的乡村生活。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的《渔歌子》也是一片诗情画意。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是一篇旷世名作。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词已不陌生,并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忆江南》也是一首词,所以学生对词的常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渔歌子》本身文字比较浅显易懂。所以,学生对于《渔歌子》的理解和体会应该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关键是教师要提供相应的踏板。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箬、笠、蓑”这四个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这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3.体会这首词的内容,想象画面,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自由闲适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和意境,体验作者宁静、悠闲的心态。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内涵及原因。

【教学思路】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绚丽的瑰宝,面对古诗词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典,教师没法讲,也不能讲。所以本堂课我以板画为突破点,围绕着板画开展一系列的朗读,体会,想象和练写,以画促读,以画促写,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通过前面的铺垫,让学生深刻理解“不须归”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人

大屏幕出示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

学生轻声读一读,并谈谈发现。

(设计意图:出示这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词语,一是为了积累,二是为接下来的课堂练笔做好准备,三是为本节课奠定了优美、闲适的情感基调。)

(一)出示“渔歌子”这个词牌

1.指出“子”是读第三声Zi,在这里是“曲”的意思。

2.回忆词牌名的相关知识。

3.通过“渔歌子”这三个字让学生猜测本首词的大概内容。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学会新的知识,利用已经学过的《忆江南》的知识进行迁移,学生能更好地接受。)

(三)整体感知,通读词句

1.通读。

(1)初读,重点在字音。

(2)再读,读出节奏。

(3)第三次读,读出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

2.谈感受,找景物。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认为这首词很美,那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向我们传递这种美的信息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这首词的一个整体感知,也是从学生的“读”到教师的“画”的过渡。)

3.教师板画,学生欣赏体悟。

(1)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景物,并引导学生用上第一环节中的四字词语来描述。

(设计意图:教师用板画的方式把景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把对词的感受带入到朗读之中。)

(2)学生一边看板画,一边再次朗读。

(3)发挥想象,教师总结。

师:听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仿佛还听到了——仿佛还闻到了——

师(总结):是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啊。拿起笔,在作业纸上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切吧!

(设计意图:创设这一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耳朵和鼻子的感受能更进一步身临其境,让画面更立体,让体会更深入。)

4.学生自主练写。

5.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组1:郁郁苍苍的西塞山静静地伫立着,白鹭翩翩飞翔,桃花朵朵,流水潺潺,鳜鱼肥美,还有悠闲的渔夫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钓鱼,有风有雨也不会因此而归,真是乐而忘归啊!

组2:小溪里的水缓缓地流着,那声音是多么的清脆,桃花朵朵盛开,还散发着清香,白鹭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清澈的溪水中鳜鱼在快活地游着,还有一位悠闲的渔夫静静地坐在小船上,拿着鱼竿。蒙蒙的细雨滋润着大地,真像是童话中的仙境!

组3:远处,西塞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脚下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清澈的河水里有肥美的鳜鱼,河边桃红柳绿,还有一位渔夫穿着蓑衣,载着斗笠,再加上空中白鹭翩翩,眼前的景色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四)适当拓展,研读感悟,揭示主题

1.质疑并拓展。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既然是万物复苏,怎么可能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呢?应该还会有什么?

生:小草。(教师在原有板画上添加小草)

师:哦,这还让我想起一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柳树。(教师在原有板画上添加柳树)

师:这让你想到什么诗句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大屏幕出示三首学生平时不太接触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

师:既然春天里有这么多景物,为什么作者只单单选了词中的这几种呢?(教师擦掉后来添加的景物,使板画恢复原状)

生:因为这几种更能代表春天。

师(总结):是啊,白鹭有长长的脖子、雪白的羽毛,是优雅闲适的象征。而我们一提起春天,马上就会想到桃花,桃花盛开的时候也正是溪水猛涨的时候,这时候的鳜鱼最肥美。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几种景物。这种方法在写作上叫作抓典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和古诗词的积累,因为对于一首词的理解肯定要借助大量的课外资料来加以补充,从而让这首词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更丰满的形象,使这首词的空间能无限延伸,和学生产生共鸣。板画从“丰满”再次回归到“清瘦”的过程是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抓典型的方法,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

2.探究“不须归”这一词眼。

(1)谈话引出“不须归”。

师:同学们,看着这么一幅春天的美景,如果你就是张志和,你会不会陶醉呢?

师:是啊,都陶醉得不想回去了呢!词中是用哪几个字来说明不想回去的?(不须归)

(2)用两个问题探讨“不须归”。

a.为何不归?

b.钓到鱼了吗?

(3)出示有关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再次追问上面的两个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张志和真正不想回的是朝堂,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

(4)入情入境,再次诵读。

师:通过张志和的生平我们更加了解了张志和的理想和追求,让我们带着张志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背景来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也是诗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作品是作者心境和志向的一种外在表现,正所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案例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经典的写景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如何表达出这首词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派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就成了这堂课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本身既是目标,也是深入理解“不须归”这一词眼的铺垫和手段。于是,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师板画

教师板画是一种简单、实用、直观的好方法。而这首词简单具体的景物也让板画得以实施有了可行性。这幅板画也成了笔者串联各个教学环节的引线。观察这幅板画,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视觉上的冲击,借助这幅板画,学生完成了语句优美的美景练写。通过这幅板画,教师给出了想象的空间,仿佛还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心中的景物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使这首词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而在原有板画的基础上增添想象中的春天的景物,让学生对春天的意境有了更多的认识,顺便也展示了学生平时积累的古诗词,让学生增加了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随后教师又擦去了增加的景物,恢复原状,对学生渗透了抓典型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夯实基础。

(二)分层次朗读

朗读是古诗文教学一种必要的能力、手段和目的。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多次目的不同的读,每次读的目的明确,争取做到有层次、有目的、有提升。从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得有板有眼,再到读出感受和印象,继而到看着板画美美地读,到最后了解了作者生平后深情地读,从学生自由读,到指名读,到教师引读,再到集体读,让学生不会觉得乏味和枯燥,并且在读中深刻地感受到景色之美、意境之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配乐,留下了小小的缺憾。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3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