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杭琴
低段语文教学中,学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要认识汉字2000个左右,这就造成学生生字回生率大的现象,对于一些生字常常是今天学了过几天就忘了。不少教师采用了机械的生字注音练习,一课一练,一单元一注,练习纸做了一张又一张,学生做得枯燥乏味,可效果却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策略思考。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不断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在低年级中,除了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等常见方法,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多种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字,如看图拼音识字、在看图学句中识字、儿歌识字、游戏识字等,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掌握了方法,识字的兴趣和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方式,让之前语文课堂那种读读记记的静态识认转变为动态的参与,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其次,要创设充分的与生字见面的复现机会,利用多种途径使学生能够反复识记生字,在运用中得以巩固。
一、初次见面,印象深
(一)手舞足蹈——动作模仿乐趣多
低年级的生字有很多选用原生字——在造型结构上和先前造字时未有多大出入,且明显地表现出本意。如“休”由“人”“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闪”是由“门”“人”组成,一个人从门外走进来或从门内走出去。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就出现了“闪”字,为了帮助学生记住生字的形,同时理解生字的义,我就从教室快速走向门外,并在门口稍作停留,又立即走出。如此反复了两次,学生就记住了这个生字的形和义,在组词的环节,“闪电、闪动、闪烁……”等词都被激发出来了。此外,在碰到一些表示动作的字的教学时,我尝试着让学生选择肢体语言来表达,同样有事半功倍之效。如“立”“吹”“打”“拍”“跑”……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演,使他们在手舞足蹈中体会到:哦,原来是这样,真有意思!此时,意会的效果远远高于言传。
(二)涂涂画画——象形比较印象深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去二三里》和《口耳目》是学生正式学习汉字的起始篇目,课文中的生字诸如“一、二、三、口、目、禾”等,不少是学生在学龄前就认识的,似乎很简单,没有必要多讲什么。可细看后便会发现,课文中图文结合的目的就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这藏在汉字之中的密码。而一年级的小学生尤其喜欢画画,教师可以投其所好,让他们在识字课上大显身手。如学习汉字木、山、龟、日、禾。“木”原写作,“日”原写作,“禾”则为,“山”是由变化而成的。学生一看到这些原始图片就来了兴致,通过涂涂描描,简简单单地就将字形画入心间,渗透汉字造字法之一“象形字”的时机也到了。
(三)说说唱唱——儿歌借力奇效显
受“对口令”游戏的启发,在识字教学中我找了几组简单的生字,编成了小对子。如“大和天…李和季”,学生饶有兴趣地反复诵读。此外,形近字入歌谣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每句歌谣对应一个汉字,如我在教授“陪、部、培、赔、倍”这组汉字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歌谣:上面“立”下面“口”,拿来魔镜换部首。拉左耳,念声“陪”;拉右耳就念“部”;左加土,就念“培”;左加贝,还念“赔”;单人旁,立左边,它的读音就是“倍”;“陪(pei)、部(bu)、培( pei)、赔(pei)、倍(bei)”,认真分辨看仔细。这一组汉字的特点表现得生动有趣,很受学生喜欢,而且把汉字的会意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编编讲讲——趣编故事巧记形
低段学生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将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记住生字,同时也可鼓励他们自己编故事。如为了让学生区分“代”“带”“戴”三个字,我就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聪聪写完作文整理好书包,刚准备要睡觉。突然,他听到书包里传来说话声,便急忙侧耳细听。原来是“代”“带”“戴”三兄弟在拌嘴。
“‘代’小弟,我们三兄弟分工明确,当表示‘携带’‘捎带’‘带领’等意思时,应该由我来发挥作用,可你为什么常常冒名顶替,使‘带队一带领’成了‘代队’‘代领’呢?”“带”二哥气愤地说。
“你才不像话呢!”“戴”大哥也气呼呼地冲着“带”老二说:“你根本就没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等处的意思,你常常来捣乱,把‘戴红领巾’变成‘带红领巾’把‘戴帽子’变成‘带帽子’……你说这怎么能行呢?”
“带”老二被哥哥责备得说不上话来,这时,“代”小弟开口了:“两位哥哥,我知道自己担负表示代理替换的任务,‘代表’‘代替’中的‘代’才是我。可咱们的小主人,看我笔画少,动不动就拿我来代替两位哥哥的工作,害得我们兄弟不团结,而且我都快累死了。”
“带”二哥、“戴”大哥见状,忙劝弟弟,说:“‘代’小弟,别哭了,我们一起找小主人评评理去。”聪聪听到这里,大吃一惊,急忙从书包里拿出作文一看,果然在作文里,自己把“代”“带”“戴”张冠李戴地乱用了一气。他脸红了,急忙一一改了过来。
这样的小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寓记形于趣味之中,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二、趣味平台,多复现
(一)识字墙,拼认组词强
一次无意之中发现,学生秋游实践活动回来之后的成果展备受欢迎和关注,下课时、午间休息时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围在那评头论足。由此我想到,语文的生字也可以上墙,让学生每天都可以和它们照面,那识字墙的布置就不能纯粹是生字了,学生既然会回生,那也应该把生字的拼音注上,以利于回生时快速地再次回忆;另外,学习生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用,那基于低段学生的学情,最简单的生字运用便是组词。于是,每一个生字的呈现都包含了拼音、组词,这堵识字墙一诞生,就经常看到下课的时候学生或是单独识记,或是两两比赛,抑或是小组PK。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去触摸这堵识字墙,学生都与这些生字伙伴有了便捷的再见面的机会。
(二)甜甜圈,阅读中识字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提倡“晨诵午读暮训”。那么在晨诵和午读的时间段中可否创设与生字见面的机会呢?晨诵时间段,教师可集合全年级的学生,进行班级识字大比拼游戏,每天短短5分钟,根据学生在前一日作业中反馈出来的回生较为严重的生字进行各班之间的认读大比拼,有集体抢认、个人轮读、小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这样就紧密结合儿童易遗忘的规律,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重新识记生字,以减少或延缓生字的回生。每天中午是学生阅读的时段,我们发起了甜甜圈活动:凡是你认识的字,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请做好记号。学生在做记号的过程中必定会特别关注已经认识的字,这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而对于不认识的字,学生在理解句意的过程中也能猜出个大概。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基于识字的阅读,是真正的识字之后的语言运用。
(三)扑克牌,玩学两不误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枯燥乏味的学习令他们厌恶。朱熹更主张在“咏歌舞蹈”的游戏活动中,增强儿童的学习自觉性,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如果能以游戏为媒,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强化识字,让学生在获得欢乐的同时真正喜欢上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岂不是两全其美!除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识记生字,学生之间也可以在活动中识记生字进行巩固。拼音教学时拼音扑克牌曾引起学生的热捧,受此启发,我让学生也自备了一套生字扑克牌,创设了“听音抢字卡”和“打生字扑克牌”的游戏。
“听音抢字卡”游戏就是让学生两两对坐,将一些字卡整齐地排列在两人面前,第三个学生读哪个字(当然在排列好的字卡范围),让其他两个学生迅速地举起所对应的卡片,比比对面对的两个人谁“抢”得又对又快。先“抢”得字卡的小朋友,可以做一回小老师,让对方重新识记。
“打生字扑克牌”游戏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于生字的运用,尤其是对于同音字混淆的情况设计的。学生各自拿着手上的拼音卡片,三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两人依次出牌,要求所出生字能组成词语,实在没有卡片的生字可以利用口头字的发音代替,第三个学生做评委,输掉的学生下场,评委上场。依次类推,学生在课间游戏中也可以识记生字、运用生字了。适合学生的识字游戏还有很多,不同的学生适应不同的游戏,但千万要注意:识字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要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在玩乐中巩固所学,在学习中充分游戏,举两得。
(四)剪贴本,享小小成就
课内学习的时间毕竟短暂,我们不应把识字局限在课内,而应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班集体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识字。语文学习本身就有着广阔的母语社会背景,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进行识字,坚持大语文教育观,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本子自做一个“识字乐园”剪贴本,鼓励学生去认身边的字,生活中的字,并指导把剪下的字贴在“识字乐园”上。让学生在自我的成就和彼此的激励中增加识字的乐趣,增强识字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识字,变识字为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生字回生的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了比原先更多的汉字。
采用多种途径防止生字回生的识字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需求,重视以活动为载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乐趣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识字,创设多重机会与生字见面,就能真正摆脱“死记硬背”的重包袱,轻轻松松地“巧”识字,使其乐在识字中,便能逐步进入识字的“自由王国”。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3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