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广丰县铜钹山石人完小(334600 ) 张汉云
一般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切入点,即文章的精彩之处、中心之处,这是阅读教学的入手处。好的切入点是课文人物特点、故事情节、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聚散点。阅读教学中,选择好课文切入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怎样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呢?这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正确的导入方法。
一、从文题切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这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视中心,通过它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教学中从文题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如在教《将相和》一文时,可分以下四步组织教学:第一步是解题,初知大意。教师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将”和“相”各指谁?接着引导学生速读全文,理解题义,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人物和内容。第二步是析题,理解课文。教师问:“将”“相”之间因为什么事闹不和?后来为什么能言“和”?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懂得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廉将军居功自傲,计较个人地位,看不到蔺相如的功绩,将相之所以最后能和好,是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使得廉将军深受教育,上门负荆请罪,共同的爱国之情令将相和好如初。第三步是品题,领悟中心。教师提问:课文还可以换成什么标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命题,再与原文比较,突出原题“和”字的意思及其在文中所起的统领作用。第四步议题,进行思想教育。教师提问:“将”开始错在哪里?后来的表现有哪些值得学习?你钦佩“相”的哪些思想品质?从而让学生在议论中正确评价将相的对与错,在理解中心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实行文道统一。
二、从中心句、中心词切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能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顺藤摸瓜,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草船借箭》一课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周瑜为什么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是要循果索因的,即从事情的结果入手,逆路上溯,沿坡讨源,激发学生去探索事情的来龙去脉。诸葛亮的“神”是料事如神:他预知三天后有大雾;深知周瑜的性格、才智;深知鲁肃的为人;深知曹操的性格和用兵特点。他“妙”在短短的三天内就智取了十万枝箭;“妙”在不费吹灰之力粉碎了周瑜企图陷害他的阴谋。这些内容覆盖了全篇课文。《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通过抓周瑜喟叹的一句话,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学习,诸葛亮的形象就跃然于学生的眼前了。又如,在讲《克隆之谜》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在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然后让学生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以此让学生了解克隆的特点和它怎样造福于人类的,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三、从过渡句、过渡段切入
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间连接转换的结构方法,许多文章结构严谨,段与段之间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而且过渡句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的中心之所在。教学时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双向展开,化繁为简。如《秦兵马俑》一文第四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点组织教学,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段落写了兵马俑规模宏大,哪些段落写了类型众多,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最后,再进一步深化主题,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从课文背景切入
在教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文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断。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譬如,教《七律·长征》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背景切入的优势在于能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
当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扮好“导游”的角色,做到善于发现课文切入点,巧妙运用课文切入点,用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