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读懂教材,提高教学实效

  • 投稿天蝎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79次
  • 评分4
  • 78
  • 0

江苏启东市长江小学(226200) 陈卫花

[摘 要]当前,很多教师失去了读教材的耐心,却追求课堂教学的技巧,这恰恰是丢掉了根本,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渐渐走进了死胡同。作为教师,要认认真真地研读教材,把教材读懂、吃透,不仅要关注课文,更要关注教材中的生字描红、课后问题、插图以及单元主题等。只有这样,才能把整个教材的重点熟记于心,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关键词]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31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经说过:“教学方法在课文里!你只要把教材吃透了,方法就在其中了!”可见,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吃透教材”“读懂教材”。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失去了读教材的耐心,却追求课堂教学的技巧,这恰恰是丢掉了根本,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渐渐走进了死胡同。

一、生字描红,教师视而不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很多学校、教师也重视这一点,甚至专门开设写字课。这是好事。然而,笔者随意去翻翻学生的语文课本,发现课后的生字描红大多照旧;偶尔有一两个描红的,态度也不认真,敷衍了事。

的确,写字是要重视的,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教在点上,花了时间,却没有取得效果。他们也许只记得“天天练”,却忽略了“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当然,更重要的是很多教师好高骛远,丢弃了根本,忽略了教材上极其简单的问题。新课标强调需要与编者对话。试想一下,教材“寸土寸金”,为何偏偏每课后面安排生字描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编者告诉教师:学生练字需要从描红入手,脚踏实地,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地练。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打折扣地去完成,更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反馈,加强指导,由易到难,螺旋上升。这才是根本。

二、课后问题,教师弃之不问

在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现代媒体,增添了很多内容,让整个课堂看起来“五光十色”。他们的出发点很好,让课文变“厚”。然而,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所提的问题要么就是“是不是呀”“对吗”这类低层次的问题,要么就是简单的读读课文而已。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文课,虽然看上去很精彩,但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教材,走上了华而不实的道路。仔细研读教材,就会发现,其实每课后面都有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比如,《鞋匠的儿子》课后第四题:“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再比如,《姥姥的剪纸》课后第三题:“‘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许它们不是最好的问题,但它们却是最适合的问题,是经过很多专家认真筛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不是课文的重点,就是课文核心问题,甚至还是课文的主线。因此,教师只有重视课后问题,认真研读每一题,才能把握课文重点,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

三、书中插图,教师根本不用

笔者曾经听过很多公开课,发现现在的教学手段花样百出,不仅增加了音乐、画面,甚至还增添大量的视频。这并不是说不好,而是说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需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在拓展内容时,教师至少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简练,二是与课文密切相关。教材上的插图恰恰就能满足这两个原则,很多教师却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插图就很有特点,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先看插图,然后讨论这株柳有什么特征,接着再对照课文,找一找,作者又是怎样叙说的,这样两者结合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实,对于教材来说,课文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有着它独特的作用。作为教师就需要研读教材,认真揣摩插图,寻找它与文字的结合点,从而让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做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

四、单元主题,教师却不知晓

相比而言,生字描红、课后习题、插图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只需要注意一下,就能明白。而单元主题,教材却没有提到,因而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也懒得去研究,从而导致课文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不相关的。这是教师浮躁的表现,更是语文教学的大忌。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何谓与编者对话?其实也就是教师需要了解编者的意图。比如,《一个男孩子必读的书》《生命的种子》《轮椅上的霍金》这几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里,编者有什么意图?而这就是单元主题。作为教师就需要进一步研读同个单元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尽量把隐性转为显性,并且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作为教师,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研读教材,把教材读懂、吃透。只有这样,才能把整个教材重点熟记于心,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