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致力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阅读教学——《姥姥的剪纸》教学谈

  • 投稿全球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83次
  • 评分4
  • 96
  • 0

江苏盐城市神州路小学(224000) 王 芳

语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做才能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根本大计”呢?本文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谈一谈我的思考与探索。

一、锻炼关键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的要求侧重点是推想意思、辨别感情、体会效果。教《姥姥的剪纸》第4、5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我”的几个词语,展开教学。

师:请细细地读一读第4、5小节,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生1:刁难、耍赖。我仿佛看到一个“调皮蛋”,在姥姥剪纸的时候,跳前蹿后地做鬼脸,但姥姥总是慈祥地笑笑,最多推推鼻梁上的老花眼镜,瞥他一眼,继续做自己的活计。

师:好有想象力!这经验来自你的生活吧?捣蛋归捣蛋,但这里,你们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2:读出了“我”和姥姥亲密无间的祖孙情。他们感情深厚,才会相处得如此融洽,否则怎么敢捣蛋呢?

生3:“我”不仅调皮,还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你看,“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比如,你正在写作业,张三跑来捂着你的眼睛,你还能写得下去吗?(生:写不了。)但姥姥——

生4:继续剪。

师:“我”刁难姥姥的细节不仅写出了“我”跟姥姥的亲密无间,还写出了——

生5:姥姥的技艺高超。

生6:姥姥剪纸技术是熟能生巧。

学生在读课文、抓词语的过程中,发挥想象,联系生活经验,充分感受到了孩童的天真、人间的亲情,体会到了文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挖掘关键句段,感受表达内涵

作者写作时,对句式的选用,顺序的安排都会有其独特的运思。如课文第6自然段就是对姥姥“熟能生巧”的一个具象化阐释。

投影出示:

1.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2.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她几乎每天都会剪这一幅剪纸。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段话,揣摩揣摩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达效果要好一些?为什么?

生1:第二句将原文中的“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换成了“她几乎每天都会剪这一幅剪纸”。

生2:换了之后,感觉不太好。

师:为什么?

生3:读了原句,我仿佛看到姥姥穿得像个油桶,一边哈着热气一边剪,还好像看到她一边流汗一边剪,因为人家要得急,姥姥连脸上的汗珠子都没工夫擦一擦。

生4:姥姥每天都剪,白天剪,晚上还剪,夜以继日的忙活,可见姥姥的剪纸多么受人们的欢迎。

生5:难怪“我”捂着姥姥的眼睛,姥姥也能丝毫不差地剪出来,原来常常“摸黑剪”呢。真是熟能生巧啊!

在比较揣摩中,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更多信息。这种看似啰唆的语言表达的特殊效果便被学生揣摩出来了。能从看似简单的语句中发掘出语言文字的秘妙,这对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

三、整体把握篇章,领悟表达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善于设计话题,激发学生含英咀华,倾吐自己的感受,感悟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是如何写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又是如何写出姥姥和“我”祖孙情深的?

生1:人们总是“啧啧赞叹”姥姥的剪纸栩栩如生:“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人们的称赞好像是歌谣一般,语言优美动人。同时,借别人的嘴巴侧面烘托了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

生2:我从“乐颠颠”一词看出了姥姥的剪纸技术高。你看,求姥姥的人总是很多,姥姥放下手中的活计就剪,不一会儿,剪成了,来人一看,哇,好漂亮啊!就乐颠颠地拿走了。

师:说得真传神。

生3:姥姥对乡邻们是有求必应,要什么就剪什么。对“我”也是。“我”总是缠着她剪老牛和兔子。这老牛和兔子正象征着他们俩的祖孙情。

师:优秀的作家选材总是以一当十,从一个小细节里就能读出好多好多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本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表达力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