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浅谈“资料袋”在教学中的运用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18次
  • 评分4
  • 74
  • 0

福建长汀县实验小学(366300) 丘聪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在五篇精读课文后面和一篇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资料袋”的内容。它并不显眼,不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也容易被教师和学生遗忘。但是,它的存在和科学运用,却能给学生带来课内外知识的收益。

那么,教材安排的“资料袋”有什么意义呢?在教学中我们又应该怎样运用“资料袋”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明确内容,让课文与“资料袋”“连”起来

所谓“资料袋”,就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也叫“背景知识”。“它与新知的关系不如旧知与新知的关系那么密切、直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它同样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停靠站。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摘自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它主要包括:1.作者介绍;2.时代背景;3.历史典故;4.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如在第二十六课《一面五星红旗》课文后面,教材提供的“资料袋”内容是五星红旗定为国旗的时代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反复阅读了这一“资料袋”内容之后,懂得了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国旗。通过阅读“资料袋”,学生对课文中的留学生“我”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的原因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我”用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的这种“国际理解”的内涵也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反之,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阅读这一“资料袋”内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理解,就必然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适时运用,让学生的知识“多”起来

1.课前运用“资料袋”,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

如果学生在预习时能关注“资料袋”的内容,运用“资料袋”去沟通、联系,则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主动带着“资料袋”的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提高预习的效率。如我在教学《画杨桃》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一是反复读“资料袋”;二是到水果店里去看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通过阅读“资料袋”,不仅懂得了这种水果的颜色、味道、样子和作用,而且还通过实践观察到了杨桃不仅有五条棱的,还有六条棱的……这样,杨桃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心里已经一清二楚。在教学中,学生对文中“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这句话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因为,学生们已经懂得了杨桃是什么样的了。

2.课中运用“资料袋”,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当学生重新构建起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时知识的处理与转换会发生障碍,这是思路受阻的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启迪,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排除障碍,继续思考,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如我在教学古诗《乞巧》时,学生对“家家乞巧望秋月”这一句的理解相当困难。学生们的阅读理解遇到了障碍,课堂一片沉寂。正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及时引导他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阅读之后,我及时启发他们:为什么“家家乞巧”要“望秋月”?“望秋月”的目的是什么?这时,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们有的说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有的说传说那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的障碍得到了排除,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3.课后运用“资料袋”,让学生的思路“宽”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课后“资料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因此,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资料袋”的利用能让学生的思路“宽”起来。

如在教学完《太阳》一课之后,学生们已经懂得了“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密切”,懂得了“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为了丰富“太阳”的知识,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后的“资料袋”。这样,学生们还懂得了“太阳是由气体组成的,这些气体熊熊燃烧,发出光和热”;懂得了太阳黑子是怎么一回事;懂得了太阳的年龄。“资料袋”的科学利用,显然让学生的思路“宽”了起来。

三、拓展延伸,让学生的能力“强”起来

教学中,我们使用“资料袋”的目的是重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课后“资料袋”的内容更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扩大阅读,丰富阅读积累的能力。从阅读一篇课文,到阅读相关的书籍,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自主探究,并以“名著品读人物故事会”“名著手抄报”等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汇报形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1.收集“资料袋”,写好读书笔记

从三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看,教材有32篇课文,但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袋”却仅有5个,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收集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在教学完《和时间赛跑》一课后,我让学生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并写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通过交流和检查笔记,我发现,学生们不但会写一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样的格言,而且在格言的后面还会写一些自己的阅读感受。

2.收集“资料袋”,开好故事会

收集“资料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以课文为基点生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经历和学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完《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之后,可引导学生收集神话故事,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讲给家长听。在讲故事的课堂上,演讲者将自己收集到的《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牛郎织女》等故事娓娓动听地讲给同学们听。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3.收集“资料袋”,写好手抄报

收集“资料袋”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体现了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如我们学习完第一单元,这是关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内容。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收集家乡风景的有关资料。譬如“风景如画的卧龙山”“秀丽奇特的朝斗岩”……通过文字,图片(照片)的有机组合,一张张关于家乡(汀州)风景介绍的手抄报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