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224700) 刘德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后,教师都会设置整体感知的环节。这是继导语之后的实质性的教学环节,在日常教学中为多数人所采用。这一环节的设置颠覆了传统语文教学把一篇课文弄得支离破碎的死板做法,让学生在“细嚼慢咽”前能第一时间总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获得第一印象。因此,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必要的环节。接下来,我想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探索一下它的适宜性和实效性。
一、学会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在布置学生再现课文故事情节前,教师要明确几个叙述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客观地再现故事情节。后者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对于那些故事性强的文章特别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如叶圣陶先生改编的《牛郎织女》,这是一则民间故事,曾被拍成电影,它的神话色彩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时,可让他们理清要素,抓住这样一条线来复述:相依为命,老牛指引相识——男耕女织,老牛诀别——王母下凡,抓走织女,牛郎追赶——银河相隔,七夕相见。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王母娘娘抓织女时的凶残,牛郎追赶时的深情以及七夕相见时的传奇,学生的情感被大大激起,对人物的爱憎也就立时分明了。然后,教师再轻轻一点:“你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评价?”如此,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为接下来的课文教学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二、指导学生深层次思考
入选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蓝本,都是一些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学习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学生初读课文,往往对课文内容把握得比较肤浅,这时教师就要适时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整体感知前,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包含深度思维价值的思考题,待学生阅读文章后进行引导点拨。在引导点拨的时候,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则要进行指导鼓励,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话可说,能有针对性地说。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教师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此文,扫路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可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并说说理由,从而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层次阅读。接着再发问:“如果你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你会怎样对待自己的这份工作?”让学生设身处地,变换身份去感受“扫路人”的辛苦与感人,始终让学生处在再次阅读的期待中,达到走进课文,靠近“扫路人”,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效果。
三、学会给精美的插图拟定题目
课文中经常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的语文教学资源,我们要好好使用,将这些插图有机地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插图,形成直观的印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且大胆的想象,达到进一步加深理解的目的。在整体感知中,用好这些插图,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过程中起到预热、酝酿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教学做好铺垫。插图就是一幅画,画家都会给画定一个很好的题目,我们不妨也指导学生给这些插图拟定题目。其实,在拟定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思维推向纵深处。对于教师来说,这样做又省事又有效,何乐而不为呢?
如我让学生给《卢沟桥烽火》中的插图拟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学生所拟的标题精彩纷呈:“决战”“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夺回卢沟桥”……大家的争论异常激烈,从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到文中的每一处表述,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与意见。在争论中,守桥官兵的英勇形象仿佛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之爱的主题也愈发明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得到了有机统一。由于插图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利用插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不再感到是一种负担。本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插图选好切入点,巧设预习作业。
四、紧扣文题,指导解题
整体感知环节我们不妨紧扣文题,以此来打开教学的切入口。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什么?就是“窗户”。透过这扇“窗”,可以让我们看清、看透许多东西。有的教师总是忽略对题目的解读。其实,认真审视文题,可以得出许多我们想要的有效信息。
如《爱之链》,在导入课题后,可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和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抓住关键人物来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清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之间的关系。这样,感知文本内容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又能掌握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切必须把握文本的内容。只有夯实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迅速提高,才能把长文章读短,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作为教师,如果不去细读文本,就很难找到适宜的教学策略,就会使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因为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跟兴趣相连,与实效相关。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