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善于引导学生 提高课堂实效

  • 投稿念潇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18次
  • 评分4
  • 60
  • 0

江苏常熟市福山中心小学(215500) 周梅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组织者,但切不可忘了,只有善于引导的教师才能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才能将处在迷惑中的学生自然引到正确的课堂教学轨道上来,才能生发高效、互动的教学现象。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呢?

一、表层阅读时需要引导

部分学生缺少发现问题、深入研究的钻研精神。浅显如话的文本学生会觉得没有深入体会的价值,略显深奥的文本学生又觉得自己根本“嚼”不动。学生只求表面明白意会,却道不出个所以然来。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表层阅读当做精彩生成的良机,善于捕捉学生向更深处体悟的“拐”点,珍视、利用学生有价值的肤浅感受,有效带领学生在疑惑处深入文本,在疑惑处探索文本,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如在评价《九色鹿》中的国王时,学生一开始普遍认为他是昏庸的国君。学生对国王的这种认知过于浅显,有限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无法领会“无奈”“只好”的背后之意,也没有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教师设置了追问:国王坏到一无是处了吗?课堂顿时冷静了下来,学生进入了思索。很快,有学生就找到了文中描写国王的“惭愧”“斥责调达”的语句,推翻了之前的表层认知:原来国王也有善的一面。但这样的解读同样还停在理解文本上。为了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用词之妙,教师乘势而上:从国王“无奈”,只好“重金悬赏”追捕九色鹿这些语句中,你又读出了些什么?这下,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国王“无奈”之举,同时也悟出了“无奈”一词传达出国王内心的挣扎。可见,教师没有一棒子“打死”学生的浅层感受,而是有目的的层层剥离语言的外壳,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思维深处。学生以后再阅读人物类的文本时,就会带着审视、辩证的视角去体悟,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科学高效的。

二、理解困惑时需要引导

“学贵有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疑惑,则表明学生的思维正处在“愤悱”状态之中。这是鲜活的课堂资源。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愤悱”点,才能及时指导,让困惑点摇身一变,成为学习的新起点,点燃学生深入探究的激情。

如在《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学生不解的是:在刘老师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能反映他顽强坚定的信念,为什么一定要写“风筝”?学生的疑惑是实实在在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到文中找:风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写风筝的意图是什么?经过反复研讨后,学生逐步明晰:风筝是一种意象,它传递出的是刘老师对自由的向往和挑战自己的精神。因此,刘老师爱放风筝、作者写放风筝处处都折射出这种精神。可见,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应将“大问题”分解为难度小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资料,供学生揣摩,让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解开内心的困惑。

三、认知错误时需要引导

学生不是神人,不可能不犯错,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发现错误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剖析,肯定学生正确的部分,把这种肯定转化为改正错误的动力,激发学生自我审视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如教《梅兰芳学艺》时,教师可设置情境:让学生像梅兰芳一样练眼一分钟。学生根本做不到一分钟内专注地看灵活多变的事物,纷纷“倒苦水”:有的说眼酸,有的说流泪水,有的说梅兰芳不怕苦,还有的说做这种事很无聊。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随即调转话头:为什么梅兰芳要做这么无聊的事情呢?在讨论回答中,学生被梅兰芳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不管做什么事情,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不会成功的。教师从学生的认知错误出发,不仅化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又丰富了学生对梅兰芳的认识,在对比烘托中彰显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的高尚品质。

四、感受低迷时需要引导

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悟不同。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允许、鼓励学生从多元化的视角去解读、建构文本,鼓励学生发出和文本不同的声音。当然,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也不是越发散越好,教师要巧妙化解学生偏离了正确方向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介绍了网络的神奇和快捷,学生对这一点也不陌生,互联网的用处他们能娓娓道来。可是,有的学生却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互联网这么重要、方便,为什么父母却禁止玩呢?一言既出,学生们立即交谈起来。为了不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发泄”之地,教师赶紧“刹住”,来了一场临时的辩论:上网好不好呢?学生似乎都倾向于上网好。为了让辩论达到一定的效果,教师成了辩论的反方。经过师生之间的集体辩论,学生在思辨中了解了上网的利与弊,也明白了上网的注意点。因此,当学生认知的方向发生偏离时,教师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让学生的观点、思想进行碰撞,促进学生及时反思、改进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在思辨中回归作者的本意。

不管课堂教学中出现多么复杂的状况,教师都应该像医生一样“妙手回春”,将学生的认识、思维和情感引向正确的轨道,将不利的因素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辨析、比较、审视,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