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语文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 投稿穆刀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27次
  • 评分4
  • 66
  • 0

浙江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322100) 徐小芳

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体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并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所得。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大德无言,大教无痕。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最美的课堂就是在无痕中出效率。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主体的课堂,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课堂。

一、语文课,需要和谐的氛围——“趣”字当头

一堂好课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多角度感受文本,让学生置身于教材与课外读物中,与同学、老师展开平等的对话,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合作交流,在读议中、读写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升华情感,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堂好课,应让学生感觉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生活,享受学习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欢快的旅游。于永正老师的《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一课,在学习表达、唤醒生活、启发选材、习作点评各个环节中,处处妙趣横生,让学生欢声笑语,为学生的后续习作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请看于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大自然有风“呼呼”地吹着的声音。有小溪“哗哗”流淌的声音;工厂里有机器“轰隆”的声音;大街上有汽车“嘀嘀”的声音;课堂上,老师布置好作业,同学们安安静静做作业时还有写作的“沙沙”声……

师:在生活中你还能听到那些声音?谁来学一学。

生:青蛙声、狗叫声、猫叫声……

师:到了夜晚,万籁俱寂。如果有心事,睡不着觉,你还可能听到爸爸的打鼾声。谁来学学爸爸的打鼾声。

(学生学打鼾。)

师:不像,太小了。

(学生再学,众人大笑。)

师:上课很安静时,如果听到有位同学不小心,突然把文具盒碰到地上,会发出什么声音?

生:“哗啦”声。

师:说不定吓你一跳呢。在生活中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过鸟叫声。

师:学一学。

(学生学鸟叫,众人笑。)

师:还听到别的声音吗?

(学生分别学小猫叫、老虎叫……几位学生学得惟妙惟肖,大家都乐了。教师请两位学得像的学生到前面表演狗吵架。)

师:君子动口不动手,光叫,不许动手——不对,是动爪,不许动爪扑向对方。

(两个人怒目而视,互相吼叫。众人大笑。)

师:我们写作文,不仅写看到的,还要写听到的。当然,写声音要恰——要适可而止。

(教师出示录像——无声的公园美景片断。)

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游人、花、树、草、蝴蝶、小鸟、泉水……

师:老师刚才让大家带着眼睛和耳朵去游公园,可是只有画面却没有声音,我们现在再去看看。

(第二次逛公园。放映配上声音后的同一片断。)

师:我们两次走进了公园,哪一次逛公园更有意思? 第一次去有意思还是第二次去有意思?为什么?

生:第二次有意思,我听到了泉水、小鸟、蝉的声音。

师:谁来学一学鸟的叫声, 蜜蜂飞的声音?

师:是呀,第二次逛公园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啊。若能把第二次逛公园的感受写下来,那真是如临其境。老师就会给你“有声有色”的批语。想得到这样的评语吗?那就把你的感受有选择地写下来,写一个片段即可。或者自己发挥写一个童话、写一个场景。若有困难,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词语。

(出示三组象声词。)

(1)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呜呜  扑哧

师:当老师读了这些词语后,大家脑海里一定会产生一种画面,因为我们会“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说的。

……

原来作文课可以学得这样的轻松,这样的愉悦。在于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模仿各种声音,写得惟妙惟肖。在这堂课上,于老师利用各种手段,呈现与大自然相关的声音及图片,仿佛是带领学生去旅行,让学生感受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演,无拘无束地交流,无拘无束地想象,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语文课,需要等待的耐心——“悟”在静处

等待,是课堂的艺术。可平时,甚至在公开课上,一些教师都会放弃等待,怕这样会出乱子,难以一气呵成。因此,课堂虽然行云流水,但对重难点,有时总会用精心设计的语言“教给”孩子。对孩子“不入流”的回答,性急的教师往往或打断,或阻止,或取而代之。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心灵是否会很受伤呢?课堂是静候花开的过程,需要耐心地等待。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地有所思有所悟,实实在在地吸取养分,才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一切的可能。

虞大明老师在执教《神笔马良》时,问:“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前面几个学生都说得很不错。正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准备小结时,又有一个男生举手,说:“我想给自己画很多钱……”当时,连这样的特级教师都呆了一下,感觉大事不好了。于是,他连忙打断:“画很多钱干什么?请坐,再想想,画什么更有意义?”可那男孩坚持着,支支吾吾地说:“老师,等我有了钱,才可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啊!”

此刻,孩子的语言和美好的想法给在场的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明白:如果能耐心等等,等他把话说完,该多好呀!幸好,这孩子大胆地说了出来。可这样的情况在平时的课堂中却是不常见呀!有多少孩子没有说出心中真正想说的话,而这些话是他们思维能力的最好展现,也是语言最好的生成。等待,实际上给了孩子们探究、思辨、改进的机会,也是给孩子提供了运用语言文字的契机。

三、语文课,需要丰厚的积累——“练”在实处

除了课堂教学后必要的语文作业外,平时切实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经典诵读、报说新闻、读书交流、讲故事等,这样可以丰厚学生的积累。如,经典诵读活动,每天语文课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轮流带领诵读古诗词、名言警句等。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本诵读记录本,将所读所诵摘记下来。每天有效落实晨读活动。年级不同,晨读的内容也不同:一到三年级读《弟子规》,四到五年级读《三字经》,六年级读《论语》。报说新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及当今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上网、看报、看新闻联播等各种途径搜集并准备各类题材的新闻,再在语文课堂上播报出来。课前讲故事活动,改变了由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每个学生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广泛阅读后精选好听的故事,有机会上讲台表演。有的讲有趣神奇的童话,有的讲风趣幽默的笑话,也有的讲身边感人的见闻。听着一个个有趣而引人深思的故事,学生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快乐。课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好书交换看”活动。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

语文课上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和实践,体现大语文观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悟得透彻,畅所欲言地表达,享受学习的过程和快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鼓励学生与书为友,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这样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氛围浸润中,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