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语文是分享而不是专断——从《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说开去

  • 投稿仁言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20次
  • 评分4
  • 30
  • 0

江苏淮安市武墩镇中心小学(223006) 孙步超

当以超越的眼光解读课文时,我们常常发现每一篇课文总有一个时空的局限。如果我们被文本框定,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教师和文本的双重权威形成的专断,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把教材当作例子,穿越时空,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语文教学要学会分享,而不能在灌输中形成专断。分享,思维才会产生“核能裂变”;专断,思维会成一潭死水。

[案例举隅]

《读书莫放“拦路虎”》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同一篇课文,两种教法两重天。

案例一

师:什么叫“拦路虎”?

生:同学们在读书时,常会遇到一些生字。这些生字往往成为阅读的障碍,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们为“拦路虎”。

师: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生:这样不仅字音容易读错,而且字词的意思很难正确理解。再说,你这次见到“拦路虎”绕着走,说不定什么时候读书,它又会跑过来拦你的路。

师: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

生:查字典。

师如何查字典?

生:遇到“拦路虎”,便去请教它,想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先用铅笔把生字圈下来,然后查字典。

案例二

师: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正张着血盆大口等着你,你会怎么做?

生:人多,就一起去打跑它。人少,就绕道走。

……

师:在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拦路虎”,你能举例说说吗?你碰到这类“拦路虎”时怎么办?

生:如学习中会碰到一些生字词,有的不会读,有的不理解。碰到这类问题,有时间,我就查查;没时间,我就放放,时间一久,就又忘记了。

师:看课题《读书莫放“拦路虎”》你发现这个题目和我们过去看过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生:有双引号。

师:双引号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生:双引号特指学习课文时遇到的问题,课文中指的生字。

师:读第一自然段,你能用一组关联词说一说吗?

生:因为同学们在读书时,常会遇到一些生字,成为阅读的障碍,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们为“拦路虎”。

师:读书时,难道遇到的“拦路虎”就仅仅是生字吗?

生:有生字,也有疑难句子,还有关于文章写法等。

师:读第二自然段,请用关联词来说一说这一段的意思。

生:之所以“拦路虎”又会跑过来拦路,是因为遇到问题懒得去查字典。

师:是啊,有这么多的解决“拦路虎”的法子,为什么作者只说其中一个方法呢?让我们做一回心理分析,分析作者的心态,好吗?

生1:作者的年代,可查的工具可能主要就是字典吧!

生2:这个方法虽好,但考虑不够全面,因为解决拦路虎的法子那么多,只说一个是以偏概全的。

……

[理论探源]

以上两个案例中,案例一更多受着文本和师本的专断所影响。案例二更多的是在分享中实现教学目标。

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二元复合结构,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人的独特本领在于能处理歧义丛出,对语境极其敏感的意义建构。 这种过程建构的是高度“模糊”充满隐喻范畴的系统。布鲁纳说:“文化不但塑造了心智,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包。凭借这些工具,我们不但建构了我们的世界,还建构了我们的自我与我们的能力。”人不是白板,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尽管文化塑造了人类心灵,但人类并不完全是机械被动,仍然拥有自由。文化的建构并不是纯粹消极的文化决定过程,它包含着个体能动参与,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在小学语文分享教学中,要让学生将自己惟妙惟肖地化为某个人物,代其思考,替其行事,为其担忧,教师要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知道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自己所学,乐自己所乐!

好的语文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讲解,更要有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对话,心与心的交融与碰撞。在语文分享教学中,不仅要用脑去思考,更要用心去感受。注意生命的情感性,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唤醒生命的主体性,追求生命的体验性,释放生命的创造性。建构主义提倡教学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兼收并蓄。只有这样,语文分享教学才可融入学生的学习,融入学生的生命!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