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持续性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长沙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6例D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持续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糖水平、视力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血糖值、视力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血糖值、视力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社会活动、精神心理、社会关系、身体功能和生存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提高DR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从而改善其血糖控制效果和视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持续性健康教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健康知识;血糖;视力;生活质量,
作者:雷利 长沙市第四医院眼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属于微血管病变。该疾病会对患者的视力产生严重的损害,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表明,DR的发病率与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呈正相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引起DR[1]。目前,临床对于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长期慢性高糖血症是引起DR的直接原因,同时由于慢性高血糖所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功能代谢异常在DR的发病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DR会引起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玻璃体积血,甚至是牵拉性视网膜脱落、失明,对患者的危害较大[2]。临床认为对于DR患者,积极地控制血糖是改善其疗效,控制其病情进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对DR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其健康行为,积极地改善血糖控制效果,最大程度上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是防治DR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选取96例DR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持续性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长沙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6例D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53~76岁,平均(60.83±2.66)岁;糖尿病病程2~10年,平均(4.24±1.36);文化水平:小学文化12例,初中文化19例,高中文化11例,大学文化6例。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51~77岁,平均(61.21±2.73)岁;糖尿病病程2~11年,平均(4.45±1.22);文化水平:小学文化11例,初中文化20例,高中文化10例,大学文化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DR的患者。(2)年龄>50岁的患者。(3)患者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2)无法正常沟通,合并精神疾病患者。(3)研究配合度差的患者。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观察组采用持续性健康教育。(1)院内健康教育。(1)集体授课:患者住院期间,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讲堂,组织患者参与。在大讲堂上,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患者开展疾病知识讲解,在此基础上强调合理饮食、用药的重要性。在大讲堂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并着重强调家属在患者护理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好地发挥监督和协助作用。在大讲堂期间,可预留出一些时间,为患者进行血糖检测,并开展一对一的咨询问答服务[3]。(2)一对一宣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需求,开展一对一宣教。在此期间,护理人员以讲解的形式为主,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详细的解答,帮助患者加深和巩固健康知识。(3)饮食计划:在患者入院后,由内分泌医师、营养师对其进行会诊,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运动量、血糖控制水平,为其制定饮食计划,并由责任护士负责执行和落实饮食计划,由家属协助监督患者的饮食情况。(4)运动计划: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科学运动锻炼,适宜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广场舞等。(5)视力保护:DR患者要加强视力保护,尤其是眼底出血患者,告知其禁止过度用眼,不可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看书,不能进行剧烈运动、潜水等。对于配戴眼镜的患者,要注意保持镜片清洁、消毒,预防眼部感染[4]。(2)院外健康教育:(1)微信干预:建立DR患者微信群,由护士长指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负责管理。在患者出院前,指导其加入微信群,在出院后,通过微信群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干预。首先由护士定期推送关于DR护理保健知识科普文章;其次可以让患者在微信群内讨论护理心得,交流护理经验;最后患者可以通过微信群向护士进行咨询,针对自己在院外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由护士进行解答[5]。(2)电话回访:对于不会使用微信的患者,可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情况,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出现不适随时就诊。
观察指标:(1)健康知识评分:采用本院自制评分表,对患者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进行评分。每项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明健康知识掌握越好。(2)血糖控制效果: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3)视力水平: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患者的视力水平进行检测。(4)生活质量:采用本院自制评分表,对患者社会活动、精神心理、社会关系、身体功能等进行评估,每项满分3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展开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比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视力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向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院外健康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依从性和护理自律性,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8,9]。
表3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综上所述,持续性健康教育能够提高DR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其血糖控制效果和视力水平,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讨论
DR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同时也是常见的致盲性疾病,对于目前临床医学仍然是治疗难题。积极地对DR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干预,规范患者的健康行为,是控制其病情发展、降低患者失明风险的关键所在。常规的健康教育虽然也能使患者对自己疾病进行了解,但其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导致整体的干预效果并不理想[6,7]。
持续性健康教育干预克服了常规健康教育的不足,从院内即开展多元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以重复性、趣味性来提升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并借助视频、图文等形式来加深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从而显著地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患者在出院回归社会、家庭后自我护理依从性的提高,持续性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干预延伸到院外,通过电话、微信、讲座等形式,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露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93-96.
[2]陈若瑜,曹丹,张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2,42(3)-:244-248.
[3]郭淑歌"321"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2)-157-159.
[4]吴洁,董凌玲.多学科联合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代谢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3):105-107.
[5]黄云镜以微信群为基础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3)559-562.
[6]乔娇系统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水平、健康行为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0,16(4):126-127.
[7]吕素景,陈勤.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标准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1(10):131-132.
[8]游海玲谢莉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1):89-92.
[9]黄巧枝,钟霞夏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持续健康教育对血糖及视力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7):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