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公共卫生正文

强化宣传教育在献血招募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知晓率的影响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0-21
  • 阅读量25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强化宣传教育在献血招募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烟台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90名,以随机数表分成两组,各45名。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强化宣传教育。比较两组再献血率、心理情绪、知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再献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饮食健康、运动情况、自我护理技能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强化宣传教育应用于献血招募中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献血者再献血率,改善献血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其对献血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强化宣传教育;献血招募;知晓率;


无偿献血是指无偿将自身血液献给他人,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方向[1]。但由于大众对献血知识的缺乏,导致血液质量差、季节性血荒等不良事件频发,使民众对无偿献血产生抵触情绪[2]。献血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使公众了解无偿献血的知识和意义,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无偿献血[3,4]。为了提高人们对献血知识的知晓率以及献血积极性,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9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强化宣传教育在献血招募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知晓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于烟台市中心血站参与无偿献血的9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名。对照组男21名,女24名;年龄19~45岁,平均(28.51±5.15)岁;体重指数20~25 kg/m2,平均(23.12±0.74)kg/m2;合并症:高脂血症6例,脂肪肝3例。观察组男22名,女23名;年龄20~46岁,平均(29.18±6.01)岁;体重指数21~25 kg/m2,平均(23.66±0.79)kg/m2;合并症:高脂血症4例,脂肪肝5例。两组无偿献血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涉及内容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50岁的献血者;(2)自愿献血且知情同意者;(3)能正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者。

排除标准:(1)近1周服用药物对本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者;(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者;(3)患有过敏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者;(4)其他不适宜献血的情况。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行传统简单的献血招募,宣传方式包括发放宣传资料、电台宣传、报纸宣传、广播宣传等。对献血者进行注意事项讲解。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宣传教育。(1)利用点对点形式进行健康教育:立足健康教育理念,围绕无偿献血主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主要通过手机短信一对一、微信公众号及讲课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励广大民众自发献血。(2)采血点医护人员做好献血者献血前的身份核查等工作:在献血者献血前,医护人员详细讲解采血过程、在献血知识和准备情况,并发放自制的献血宣传页,告知献血者科学的献血方式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使其消除紧张情绪。(3)献血前,采血医护人员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等相关检查,确定献血者符合献血要求,有效保障血液安全。此外,使献血者对献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鼓励献血者表达自己的想法。(4)献血时,采血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献血者的情绪变化,积极询问其是否舒适,并可通过轻轻拍打献血者的肩膀给予鼓励,或谈论轻松的话题,转移患者的紧张情绪。(5)采血完成后,详细讲解献血后注意事项,要求献血者24 h内保护局部伤口,不要碰水;避免剧烈运动,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及高空作业,避免熬夜等;告知献血者注意营养平衡,荤素搭配,适量饮用汤水等。

观察指标:(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献血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估,a.轻度焦虑:50~59分;b.中度焦虑:60~69分;c.重度焦虑:≥70分[5,6]。(2)统计干预后两组献血者再次献血人数。(3)统计两组献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包括饮食健康、运动情况及自我护理技能。(4)统计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晕心慌、恶心、缺氧及晕厥。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献血者SAS评分、再献血率比较:干预前,两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献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献血者SAS评分、再献血率比较

两组献血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干预后,观察组饮食健康、运动情况、自我护理技能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n(%)]

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讨论

无偿献血是保障临床用血、血液安全、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无偿献血是一种荣誉,也是爱心的体现。过去无偿献血招募所采用的健康教育宣传方式主要包括亲友宣传、电视媒体宣传等,传统的宣传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民众献血积极性明显不足。近年来强化宣传教育在献血招募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在减少献血者恐惧、焦虑等心理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与献血者的有效沟通,可以使医护人员及时掌握献血者实际需求,为采血工作做好准备[7,8]。本研究中,观察组再献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强化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改善献血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再献血率。通过点对点的健康教育,使献血者深入了解无偿献血,熟悉献血流程及相关知识,使献血者明确献血步骤和意义,并能积极配合完成采血,提高采血效率。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饮食健康、运动情况、自我护理技能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强化宣传教育能够显著提高献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使献血者了解献血后的注意事项,知晓不做剧烈运动、适当休息、合理饮食等有助于献血后的恢复。采血时,由于献血者紧张和个人对疼痛感受的差异,可能会出现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直接影响了献血者的献血积极性。献血反应是由于献血者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采血环境,采血护士和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因素引起的血容量急剧下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可分为轻、中、重度,a.轻度:献血期间或献血后脸色苍白、头晕;b.中度:除轻度症状外,还有胸闷、恶心、呕吐、皮肤寒湿、心悸等;重度: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脑缺血、晕厥、惊厥、意识丧失、持续低血压、心动过缓等症状。给予科学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减少不良现象的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强化宣传教育能够显著降低献血者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强化宣传教育在献血招募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再献血率。缓解献血者的焦虑,提高其对献血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并予以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冬梅,王娇,赵云珠,等微直播在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2):201-203.

[2]林俊填,温丽玲,伍伟健等营销策略与方法在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招募中的应用[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8,41(4):311-316.

[3]庞兴旺,周艳君,黄芳.双向选择模式在采血一线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8,25(3):100-102.

[4]张芳芳,郝莉燕张利,等模型培训系统在传染病医院门诊抽血室教学中的应用[J]传染病信息.2018,31(1):55-58.

[5]李梅,赵冬梅,付青峰.秦皇岛地区农村献血者流失原因及招募策略[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6):83-84.

[6]林艳伟,伍迪蓉,马莉,等.2013-2017年四川阿坝州13县(市)无偿献血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8):81-83.

[7] Aurbach K, Spindler M, Haining EJ, et al. blood collection,platelet isol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latelet count and size in mice-a practical guide blood collection, platelet isol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latelet count and size in mice-a practical guide[J].Platelets ,2019,30(6):698-707.

[8]刘艳红.朱和鸣.刘春玲无偿献血者季节性招募方式对全血及红细胞类成分血采供血工作的影响[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9,42(3):1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