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卫生服务;可及性;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0.065
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人民的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农村,是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过程中的短板,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解决这个短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如何运用“互联网+”网络平台解决地区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等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相关概念
1.1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属于政府的公共性支出,是出于预防民众各种疾病、加强民众健康意识、提升全民身体健康指数的意愿,具有很明显的公益性和普遍性。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很明显的公共产品性和准公共产品性。其服务形式主要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集中对某一区域民众进行疾病防控检查、免疫诊疗、食品卫生安全健康教育、老年保健、妇幼保健、心理疏导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民众的健康意识、提升民众身体心理健康水平、维护全民健康从而提升全民幸福指数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
1.2可及性
可及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多数文献认为,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及时获得卫生保健服务相关联。对可及性的衡量主要包括从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角度归纳的“环境因素、人群特征、卫生行为和健康结果”;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归纳的“地理可及性、可得性、经济可及性和可接受性”;从医患关系归纳出的“适合度”,包括资源可得、位置可接近、服务方式适合、价格可承受、态度可接受;从问题与障碍角度归纳出的,经济方面(缺钱)、地理方面(距离远)、组织方面(缺服务机构)、社会方面(歧视和语言障碍)的障碍[1]。
1.3“互联网+”技术的概念
互联网,从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网络与网络之间所连接的巨大网络结构,“+”是指加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互联网+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创新,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跨界融合。另外,两者的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过程,而两者结合的结果带来的除了更加便利服务体验,还有新行业发展崛起的缩影。
2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现状
2.1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非均等化
我国農村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基础设备薄弱,卫生资源匮乏,使得公共卫生服务与农民群众健康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农村人口总量众多,空间分布却呈现散落状态,地广人稀的状况加大了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的难度,服务可及性不理想[2]。由于城乡的经济水平有差,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承受能力和范围不同;另外,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大,交通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限制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的使用与维护,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和医疗素质不均。
2.2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发展现状
农村非网民的比重大,互联网普及难度大。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将近62.3%的非网民为农村人口,占据了我国农村人口的绝大部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地区仍旧是互联网普及的重点地区;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基层通信设施的建设成效明显。在部分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和移动通信网建设完成,形成了有线网和无线网相结合的新局面,农村手机用户规模剧增,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率达到农村总体网民的87.1%,并且绝大部分农民上网用于网络购物、网络娱乐,极少农民会关注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2.3“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互联网+医疗”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公立医疗机构在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掌握着绝对的优势,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应用,云计算、大数据都为“互联网+医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现阶段,春雨医生、好大夫等医疗服务APP的应用和发展,农村“互联网+医疗”的网上问诊平台虽然可以解决大多数人们身体健康诸如感冒等普遍的小毛病或慢性疾病,在网络医疗服务平台上可以通过简单的病症询问、医药的线上购买得到解决[3]。人们可以跨省市享受服务。但是,现实中大部分资历深厚的专家教授在线下医院已经承受了很大工作压力,线上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为普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3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的原因
历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遗留问题,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注重发展重工业,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巨大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软件、硬件、人员设施的投入和使用上存在巨大的偏差。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教育水平、文化程度的提升,造成农村居民健康预防意识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度较低,在生活各方面的支出比例上,农户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方面的支出比例较小;政府的干预监管不到位,城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是由政府的统一财政拨款,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中央政府、地方基层政府、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等存在多方博弈,政府对于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投入资金,也只是在某一特定阶段起到一定的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发展水平有限,网络不稳定、网速较慢、数据接口不稳定、数据收集分析过程长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有待攻破。城乡各级医院的医患信息、药品、医疗设备等信息数据都各不相同,难以统一共享利用;医院医疗信息、病患个人隐私信息、医疗支付安全问题等给互联网安全技术带来很大挑战。
4针对互联网技术优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建议
4.1加强“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医疗”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行业的信息共享互利,而互联网最强大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利用大数据整理、分析各方面信息,从而达到共享互相利用。要加强城乡各级医院的互联网技术建设,统一各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医务药品、病患信息等数据信息的标准,提高各类信息的可获得性、及时性、共享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候诊提醒、线上缴费、报告查询、线上购买药品、物流配送等便捷服务[4]。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4.2鼓励第三方机构的加入协助
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鉴于城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的专业性、专一性过强,没有统一的人员进行各类数据信息平台建设,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仅限于收集各类信息数据,简单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并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使用。所以支持鼓励第三方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医疗设备、医疗影像、医护人员、病历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区域、跨级别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4.3加强城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横向、纵向联系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施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和检验检查结果共享。同时,针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的医疗诊治模式。适应老龄化问题,可以将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养老服务,一些失能老人难以到达级别较高的医院接受医疗服务或诊治,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医疗的远程服务等进行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
4.4推动医疗改革,实行分级诊治
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治疗以及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举措创新使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让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成为现实。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慢性病患者日益增加,对其治疗与管理一直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重要问题。例如,对于典型慢性疾病高血压,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和远程可视诊疗。下一步可以将各个高血压患者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远程给予诊疗指导。也可成立了专家团队,实现基层与上级医院医生协作、转诊和会诊,提高分级诊疗的效率。
作者;李洋等
参考文献
[1]田苗苗.中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非均等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王伟,任苒.卫生服务可及性概念與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3):47-49.
[3]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6):15-18.
[4]刘静,杨卉,杨怡然,等.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9):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