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CBI)对老年高血压伴认知功能障碍(CI)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高血压伴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CBI,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I用于老年高血压伴CI患者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高血压;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状态;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发展,持续高血压状态会影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组织的结构及功能,诱发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2]。认知功能障碍(CI)是一种常见的增龄依赖型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人群中CI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3]。有文献报道,在60岁以上人群中CI的发病率达10.12%,性别、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社会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与CI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为独立危险因素[4]。有研究指出,高血压会损害大脑功能,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可引发脑卒中和痴呆[5]。因此,有必要对高血压伴CI患者进行早期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干预(CBI)的理论基础认为,心理问题通常是由认知成分(负面的心理、想法)和行为成分(负面的行为)组成,这种干预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已有的习惯,进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积极解决问题。认知行为干预将想法、感受、行动、身体健康视为互相关联的元素,认为负面的想法和情绪会造成负面环。认知行为干预具有很多科学研究的支持,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干预模式。
本研究探讨常规护理与CBI模式在老年高血压伴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高血压伴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0.14±8.32)岁;病程5~18年,平均病程(10.44±5.18)年;受教育年限5~14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57±3.94)年。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9.87±8.32)岁;高血压病程4~16年,平均病程(10.32±5.33)年;受教育年限4~1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65±3.8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新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诊断标准[6]。(2)年龄大于60岁。(3)合并CI。(4)规律使用降压药物。(5)对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急性感染、糖尿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帕金森病等疾病者。(2)有昏迷史、精神性疾病或有此类疾病家族史者。(3)因外伤致认知功能减退者。(4)无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干预、饮食和用药指导,密切观察病情等。
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干预。(1)知识培训。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行为学等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认知干预方法、流程以及效果评估方法,规范护理操作方法和认知干预流程,保证认知干预的一致性。(2)纠正错误认知。干预第一周重点纠正错误认知。评估患者病情,了解其疾病史、生活方式、病情严重程度等,重视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找出其对高血压伴CI的错误认知、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缺陷和既往存在的不良生活行为;通过积极沟通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详细介绍树立正确认知、养成科学行为和维持良好情绪对于治疗高血压伴CI的必要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3)改变认知及行为。干预第二、三周帮助患者改变其认知及行为,帮助其分析既往存在的认知错误或不足,并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形成正确认知,促使其理解并接受相关知识和概念,逐渐改变认知和行为。(4)制订个性化行为干预方案。干预第四周,评估患者病情及认知改变情况,结合其具体情况拟定个性化行为干预方案,通过指导运动锻炼、制订饮食计划、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督促其严格执行;制作简易服药盒,设置闹钟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指导开展团体健身等行为训练,转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及行为,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5)定期随访并巩固干预效果。干预4周后定期随访,持续随访3个月,了解患者认知及行为改变情况,对其予以积极肯定并鼓励继续执行;及时提供心理帮助。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水平。(2)比较两组患者疾病认知情况。于干预前后采用自拟疾病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该量表由4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内科专家经反复修订后拟定,包括4个方面,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5~1分)赋分,分别代表“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5种状态,该量表经护理专家评定证实具有较好信效度。(3)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的抑郁状态,以53分为界,评分≥54分视为存在抑郁[7]。(4)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8],包括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和总体健康8个维度,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SDS、SF-36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DS、SF-36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3 讨论
认知是大脑在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过加工将其转换为自身心理活动的一种过程,既往研究指出CI与大脑活动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易并发CI可能与大脑为高血压损害的重要靶器官有关[9]。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可通过影响患者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改变其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知,规范其健康行为,提高患者疾病的认知水平,缓解其不良情绪,进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老年高血压患者普遍对自身疾病存在认知缺陷和认知歪曲,加之长期受疾病困扰,因而易滋生多种负性情绪。研究认为,认知错误和心理状态不佳是诱发高血压病的因素,同时也是促使其发展的重要因素[10]。因此,改变错误认知,缓解负性情绪并促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正确认知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血压与疾病认知状况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血压控制效果,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该结论与李然等[7]报道存在一致性。其原因在于: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使其了解影响血压控制的相关危险因素,认识到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控制情绪对于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个性化认知行为干预可进一步促使患者改变错误行为,纠正错误的行为方式,积极配合治疗和自我调节,对于控制血压和提高疾病认知水平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能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既往研究证实高血压与负性情绪存在共病关系,单纯降压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11]。受自身疾病以及长期服药治疗等因素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较重,过度抑郁不利于血压控制,甚至可影响病情发展,造成恶性循环[12]。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了患者的错误认知及行为,重视开展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使患者在树立正确认知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对于缓解抑郁情绪和改善生活质量均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对老年高血压伴CI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其血压控制和疾病认知水平,缓解抑郁状态,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