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老年医学正文

糖尿病患者如何防治肾损害?

  • 投稿蓝精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1030次
  • 评分4
  • 47
  • 0

文/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 李文歌 图片提供/图为媒图片库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根据2013年中国内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是11.6%,而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则超过了20%。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40%~50%的患者罹患糖尿病肾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20%~30%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我国导致慢性肾衰竭的第2位病因,仅次于慢性肾炎。而在老年人中,糖尿病导致的肾损害则已经超过了慢性肾炎。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糖尿病导致的尿毒症患者已分别占到了46.2%和43,2%。一项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市共计有45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参加的调查显示,在2009-2011年间,我国新增血液透析患者中,糖尿病所致者已占45%。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防治肾损害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那么,得了糖尿病如何防治肾损害呢?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首要一点在于控制血糖水平达标,糖化血红蛋白应该控制在7.0%以下。对于通过控制饮食、适宜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使血糖达标的患者,能有效减少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其次,应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尿液检测白蛋白排泄率是20~200微克/分钟,或尿白蛋白/肌酐为30~300微克/毫克,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30~300毫克。上述检查应在半年内检查2次以上,有2次达到上述标准,并且排除了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运动等因素,即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在此阶段,糖尿病的肾损害是可以恢复正常的,是逆转糖尿病肾病的最佳时期。因此,对于患糖尿病5年以上的患者,或不知糖尿病确切发病时间的患者,均应每年检查尿微量白蛋白1次,对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应及时重复尿蛋白检查,并且进行眼底视网膜血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首先应控制血压达标。降低血压能够降低肾小球囊内压力,有效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控制的靶目标应为130/80毫米汞柱。但对于老年患者,一定要避免低血压的发生,若出现低血压反应,则有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之虞。目前,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这两种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也具有降低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一般单独服用,不推荐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初次使用的患者,应在2周内随诊1次,检查血压下降情况,以及肾功能和血钾等是否出现改变。对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患者,询问是否出现严重的干咳,如出现严重干咳,可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此后,也应每1~2个月随诊1次,以便根据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同时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出现大量尿蛋白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和血脂使其达标等。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0.8克/公斤体重/天,对于出现肾衰竭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0.6克/公斤体重/天,并建议补充α酮酸类药物治疗,以免长期低蛋白饮食导致营养不良。同时应根据血压水平,逐渐增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剂量,以增强其降低尿蛋白的作用。给予降血脂药物,不仅能够防治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加重,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也有裨益。

有研究报告指出,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给予活性维生素D或其受体激动剂治疗,可增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疗效,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尿蛋白,同时,对老年人也能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但对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避免导致高血钙和高血磷。

对于已经服用上述药物治疗,但疗效仍欠佳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尤其是出现大量尿蛋白和肾衰竭的患者,通常会联合中草药治疗,也能起到增加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

对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15毫升/分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应该及时选择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因此时糖尿病的病程多已经超过了10年,糖尿病不仅导致了肾衰竭,也已累及心、脑和全身血管等。对已经出现严重肾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不仅替代了肾脏功能,纠正了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紊乱,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心脑血管的损害,从而使患者能够长期、高质量地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