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老年医学正文

心理干预对老年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 投稿南瓜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1018次
  • 评分4
  • 13
  • 0

王德春

辽宁省朝阳市康宁医院精三科,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方式对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连续入选60例门诊治疗的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量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末对患者评分评估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8周末,心理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比较,心理干预组HAMD、HAMA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1)。心理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药物治疗组66.66%,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老年失眠症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能改善老年失眠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老年失眠症;心理干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171-02

[作者简介] 王德春(1963,2- ),男,辽宁朝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病学,E-mail:wangdechuncy@163.com。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由发展引发的生存压力普遍存在,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其自身行为、与他人接触过程中的互动亦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引起情绪波动。老年失眠症是干扰老年人睡眠的常见病,常有情绪方面的变化,如焦虑、抑郁等,促使机体功能失调而处于疲惫状态,清醒后精神疲惫缺少清醒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功能。人生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应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注意。随着睡眠生物学基本过程的研究进展,有人提出睡眠并不是神经细胞的完全抑制,而是活动方式的改变,是混合调节、再次组合以及整顿的复杂过程。多种心理因素可以对睡眠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出现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出现后,失眠状态下的焦虑以及对失眠的恐惧心理影响睡眠生物学过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失眠的持续存在状态。既往有研究认为心理干预可以排解老年人心中的焦虑、抑郁和孤独等负性情绪[1],如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则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基于上述心理因素可以对睡眠生物学产生影响这一基础理论,该研究2009年1—12月期间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对老年失眠症进行治疗,旨在研究采用心理干预方式对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治疗的连续6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老年失眠症诊断标准[2],排除为精神障碍和身体疾病所致失眠的患者。将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30例。其中,心理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19±5.23)岁,病程1个月~2.4年,文化程度:大学4例,中学16例,小学10例;药物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13±6.12)岁,文化程度:大学2例,中学14例,小学14例,病程2个月~2年。心理干预组和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药物治疗组干预方式:阿普唑仑0.4mg-1.2mg qn po或劳拉西泮1~3mg或氯硝西泮2~4gm qn po。单药连用≤2周,以避免药物依赖产生,疗程8周。

心理干预组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系统式家庭疗法,每周3次,每次20min。

认知疗法:采用同理心、真诚的方式倾听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根据每个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社会生活、工作环境,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对患者焦虑、恐惧的问题进行深入交谈。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心理观念,并给予正确认识的引导;使其认识到不良情绪与失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了解睡眠的生物学规律及影响睡眠的因素,避免失眠在患者心里被过分夸大,使患者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方式以及应对触发事件的方法,正确解决内心冲突。加强患者自我监督控制的自主性,从源头上解除焦虑因素,正确认识焦虑与失眠,从而摆脱冲突和压力所导致的烦恼情绪状态,保持心理平衡,改善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

行为疗法:通过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等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平日坚持规律、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睡前不宜进行剧烈、引起兴奋的活动,不宜饮用咖啡、茶等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食物和药物等,晚饭不宜过饱、油腻,可听一些安静、舒缓的音乐或睡前洗个热水澡促进睡眠。忌未有睡意时过早上床睡觉,若上床后20min仍难以入睡,可再起床做点事,如此反复直到能入睡为止。对夜间睡眠时间少又易醒的患者,可采用睡眠限制疗法,不管晚上多晚睡也要按时起床,通过减少在床上的时间以提高睡眠质量。让患者放弃过分强调尽快入睡的自我暗示,减轻心理负担以便睡眠。

系统式家庭疗法:若情况允许可邀请家属陪同治疗过程并直接对家属进行宣教,若条件不允许可定期对家属进行电话宣教及沟通,以了解治疗情况并获取家庭的支持。建议家属改造患者睡眠环境,减少噪音、有刺激性的膳食安排、避免能引起患者焦虑的物品摆放在卧室。指导家属对家庭治疗进行监督,记录睡眠时间。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疗效。疗效评定标准:HAMD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组合药物治疗组HAMA、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A、HAM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干预治疗组前后HAMA、HAMD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治疗组前后HAMA、HAM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临床疗效

在治疗8周末,干预组14例(46.66%)患者痊愈, 7例(23.33%)患者显著进步, 7例(23.33%)患者进步, 2例(6.67%)患者无效,总有效率93.33%;药物治疗组8例(26.66%)患者痊愈, 6例(20%)患者显著进步, 5例(16.66%)患者进步, 10例(33.33%)患者无效,总有效率66.6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衰老退化,其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均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3]。老年失眠症是目前影响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不良习惯是老年失眠症比较常见的原因。老年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情绪紧张、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状态[4]。多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且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应对方式和身心健康有相关性,缺乏社会支持[5]。显而易见,老年人的失眠症状是一个生理睡眠紊乱过程和心理因素干扰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心理干预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1]。

心理干预通过改变睡眠习惯.减少自主或认知上的唤醒,纠正睡眠的错误观点和不良态度。对患者进行健康睡眠操作的宣传教育,达到改善、促进睡眠的目的。

国外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6]。国内肖存利等人的研究提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心理领域状态[1]。通过心理干预可排解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和孤独等负性情绪,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7-8]。国内有研究对老年患者进行6周的心理干预治疗,干预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松弛治疗、系统家庭治疗,SAS、HAMA、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提示心理干预治疗对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有效[9]。而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该研究进行了8周的有效、正确的心理干预治疗后,焦虑抑郁状态显著好于干预前(P<0.01)及药物治疗组(P<0.01),进一步证明了心理干预对改善焦虑、睡眠是有效的。而临床上关于有治疗效果的心理干预治疗时程,并未做出明确的时间界定。是否心理干预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以及各种心理干预方法对疗效所起的重要程度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此外,失眠症在老年人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医疗资源相对紧缺,我们也应该对心理干预治疗的经济疗效比进行观察分析,长时间的心理干预所消耗的医疗资源、金钱以及家庭精力也需要考虑在其中。

在心理干预实施过程中,给予老年人鼓励、安慰和支持,以真诚、关怀的态度,体会其处境,关怀其困难,增加对治疗的信心。提供给医学知识,消除药物依赖的心理,减除不必要的担忧。指导其如何适应年老阶段,改变消极的情绪、认识及行为。改善情感上的表达,向家人、朋友倾诉与求助。正确认识失眠,改变睡眠不良方式和不良心理状态,促进老年失眠症患者的康复。由此可见,心理干预在老年失眠症的治疗中是非常有效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肖存利,李硕,陈博,等.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B):1276-127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3] 田林,张开金.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728.

[4] 孙丽娟.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3):151.

[5]孙阳,曹贵方,毕晓霞,等.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2):22.

[6]Elizur Y,Hirsh E.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two month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a multisystemic analysis of patients` resource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9,22(2):157-173.

[7] Mair A, Thivierge-Rikard RV.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for older rural adults:regional distinc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010,70(2):119-143.

[8] Camfield L, Skevington 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8,13(6):764-775.

[9] 陈统献,许相徐,范冰秀.心理干预治疗广泛性焦虑的近期疗效观察[J].全国临床医学与教育,2011,9(6):672-764.

(收稿日期: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