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急救医学正文

急救医学安全及风险管理应用效果论文(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4-08
  • 阅读量184次
  • 评分0

  导读:想要撰写出优秀的论文,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吧,而参考相关的资料也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急救医学论文怎么写?本论文分类为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急救医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在急救医学方向学生的应用效果


  袁文明:湖北省来凤县中心医院445700


  摘要目的:探讨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在急救医学方向学生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入职急救医学方向100名实习学生为观察对象,全部学生均接受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对比实施前后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掌握情况。结果:在实施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后,急救医学方向学生在理解患者、信息给予、信息收集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急救医学方向学生教学过程中实施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整体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其掌握更加有效的医患沟通技巧。


  关键词医患沟通技巧急救医学学生


  医患沟通是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医务人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保证医护人员准确把握患者病情和医疗需求,为其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针对性较强的医疗方案,且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进而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于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因为医学专业学生缺乏工作和临床经验,在于患者沟通过程中容易出现忐忑、紧张等不良情绪问题,这就会对医患之间的沟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医护人员不能给全面把握患者的需求和实际病情,影响医护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严重者还会影响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由此可见,在急救医学方向学生教学中实施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在急救医学方向学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入职急救医学方向100名实习学生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4名,女46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2.5±1.2)岁,中专学历30名,大专学历40名,本科学历30名。本研究过程全部观察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全部急救医学方向的学生均接受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具体措施:第一,制定课程计划。由专业的医学临床医师开展急诊医学方向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培养课程,专业课教师制定和实施系统的授课方法,从临床实际案例出发开展案例教学,进而保证教学实施效果和过程的真实性。第二,讲解教学知识。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告知学生疾病治疗、抢救和接诊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且讲解过程应符合临床实际,保证学生了解真实的临床情况。第三,培训交流方式。患者进入医院后,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病史、病情、基础资料、过敏史和治疗史等信息,然而,实习生通常缺乏充分的临床经验,沟通效果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此时,专业课教师应告知学生常用沟通技巧,并从医疗纠纷和医院突发事件的真实案例出发进行讲解和演示,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沟通的积极性,使其更加愿意开展医患沟通工作,保证教学效果。第四,实践操作。学生在完成真实案例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以在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下融入临床实践进行体验,教师可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应保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并主动学习和探索临床常用的医患沟通技巧,以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突发事件解决能力,若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及时记录和求证专业医师。第五,分组讨论。学生在进入临床实际工作后,专业课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学生自行查询资料或是询问教师开展讨论,确定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于实际的临床工作相结合,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提高途径,更加深刻地认识医患沟通技巧。第六,一对一教学。专业课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特征,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向其讲解相关知识,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1.3观察指标通过医学院资质《学生医患沟通能力量表》对全部急救方向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实施前后的理解患者、信息给予、信息收集和沟通技巧等方面情况进行评分分析,每个项目总分25分,合计100分,学生评分越高,则其培养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本次临床资料均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width=36,height=13,dpi=110表示,行t检验,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后,急救医学方向学生在理解患者、信息给予、信息收集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实施前,不同时点学生培养效果差异对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目标在于处理和分析各类急性创伤和危急重症的治疗[1-2]。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各种急性创伤和急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有所提高,且这类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所以,加强急诊患者的医疗护理,对于患者预后改善和疾病治疗作用显著[3-4]。急救医学人员主要作用在于紧急处理伤病,而不会直接参与疾病治疗和处理的全过程,由于该阶段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部分患者生命体征较弱,因而需要通过恢复循环功能、心脑肺复苏等急诊就职措施来改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中毒、畸形创伤和休克等症状,因而救治过程会涉及通讯、抢救、运输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急诊医疗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储备,保证救治的有效性和及时性[5-6]。急救医学人员在抢救治疗患者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问题,因而医护人员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最为有效且合理的患者抢救方案,一旦出现处理不当的问题,则会诱发医患纠纷,进而影响医疗效果,因而急诊医学工作人员应加强培训,掌握更多的医疗方面知识[7-8]。针对急救医学方向的学生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培训,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抢救和沟通方面知识和技能,将其与临床实际工作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9-10]。


  综上所述,在急救医学方向学生教学过程中实施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整体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其掌握更加有效的医患沟通技巧。


  第2篇:急救医学设备的安全及风险管理


  扈俊杰:临沂市中心医院(山东临沂276400)


  〔摘要〕急救工作是医院的日常医疗工作当中必不可少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急救医学设备的安全性关系到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该文对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类型展开分析,对风险管理的模式、风险分析、评估及控制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急救医学设备的安全及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急救工作;急救医学;急救设备;风险管理


  急救医学是独立的一门学科,随着近年我国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急救医学取得长足进步。现今我国各个城市各大医院均设有急诊科、120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等急救单位,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急救医学设备投入使用。在急症、重症、危症患者和伤员的抢救任务当中,急救医学设备指能够在短时间内抢救生命的一切医学设备,主要被用于医急、重、危症患者或伤员的抢救、手术工作,是各医院的常规医学设备,也是医院临床当中所使用的特种设备[1]。急救医学设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医学的稳步发展。


  1急救医学设备的特点


  1.1长期空闲


  急救医学设备的特性决定其使用不会过于频繁,大多时都处于闲置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极易导致其质量下降或功能障碍;因为使用次数不多,医护人员对其操作相较于其他医学设备来说熟练程度一般较差。


  1.2使用紧急


  急救医学设备一般被用于突发的、紧急的事件或场合,使用前医护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进行周密的检测,更无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而事件的突发性也决定医护人员要对其功能、操作及安全规程十分熟悉,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将设备投入抢救工作当中。


  1.3分布广泛


  任何一家医院,几乎任何一个科室都配备有与其相关的急救医学设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无法做到集中,在对设备的管理方面也会存在很多问题。


  1.4风险偏大


  急救医学设备会直接关系到患者或伤员的生命安全,在所有医学设备当中,急救医学设备是风险因素最大的设备之一。


  2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分析


  从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成因角度进行分析,其隐含的风险可以分为三大类别。


  2.1物理风险


  物理风险指由于物理因素而引发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机械性损伤、电流损伤、易燃易爆物爆燃波及而造成的损伤等。


  2.2临床风险


  临床风险指在使用急救医学设备对患者或伤员进行抢救过程当中,由于医护人员不合理、错误的甚至是违规的操作而引发的风险。


  2.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指急救医学设备由于时间的原因或日常维护保养不当等而导致其性能指标明显下降,又或者是由于测量精度的误差而引起临床的漏诊与误诊,贻误最佳的诊疗机会而给患者带来生命安全的风险[2]。设备的特性、属性、安全性能、使用频率和致死状态等也会给急救医疗设备带来相应的风险。


  3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通常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风险分析与评估,二是风险控制。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的目的则是为了能够更精准地实施风险控制,最终达到资源投入与设备的风险之间的相对平衡。


  3.1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一般通过总结相关方面的知识、经验,结合相应的案例进行,包括有可能引发的多种危害的涵义及与这些危害相关的风险的理论分析与预测。在这其中,急救医学设备的固有风险引发因素又可以细分为设计因素、工艺因素、材质因素及技术条件因素等,还有临床上所实时引发的风险,比如不当操作、错误操作、违规操作,以及器械之间的协同作业不当使得某设备的某种功能失效等。


  3.2急救医学设备的风险控制


  对急救医学设备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施风险控制,风险的引发原因不同,风险系数不同,在实施风险控制时投入的资源成本及风险控制等级也有所不同,对风险进行量化的结果能够使医院根据风险值计算出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的频率及时间间隔,能够使得医院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预防急救医学设备风险的发生[3]。对风险值的使用和管理要依据设备的风险水平来采取相应的质保措施,在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当中要对其有效性进行动态、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急救医学设备的特殊性,对其进行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解决其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问题,除对设备本身进行预防性维护以及对设备安全使用制度进行完善外,还要重视医学计量检测对防范技术风险的重要作用,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院对风险的认知及防控能力[4]。为了更加有效地对急救医学设备进行风险管理,医院方面应当做到下列几点。(1)设备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急救医学设备台账,将急救医学设备指定专业人员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检查、定期消毒、保持设备清洁干燥,做好设备的防尘、防潮、防震、防虫、防热及防腐蚀工作,对急救类设备、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电池进行定期充电,并做好维保记录。(2)对有可能接触和使用到急救医学设备的医护人员做好应用操作培训,督促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每次使用要严格做好记录,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及时告知维修维护负责人员进行处理,使得急救医学设备随时处于正常待用状态。(3)严格执行医用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保证其计量结果准确无误,运行正常,并做好计量检定记录。(4)维修保养负责人员要定期进行巡检并与设备使用者沟通,了解设备的最新情况,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排查处理,对潜在的设备隐患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5)储存管理负责人员要熟悉全院的急救医学设备的整体情况,在遇到突发急救事件时能够做到对每台急救医学设备进行准确、及时的调度。


  为了确保急救医学设备的使用安全,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及保养维修,将设备故障消灭于萌芽中,让设备随时处于正常待用并保持最佳技术状态,医院方面也要加强人员意识培养,做到人人使用,人人维护,人人保养,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医院的医学设备专业管理水平,推动医疗机构向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