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景亭 覃双全 刘笋
常德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 目的 观察和研究血液灌流技术在急性中毒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从2010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52例急性中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洗胃、保肝、利尿或是呼吸支持等常规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同时加用血液灌流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昏迷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中分别有7例和2例死亡,生存率分别为73.1%和92.3%,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昏迷以及住院时间分别是(8.2±2.5)、(15.6±5.0)d和(4.3±1.6)、(12.1±3.8)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灌流技术应用到急性中毒抢救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血液灌流技术;急性中毒;抢救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56-02
[作者简介] 曾景亭(1976-),男,汉族,湖南湘乡市,本科,主治医师,急性中毒的急诊救治。
覃双全(1965-),男,汉族,湖南常德市,硕士,主任医师,多发伤急诊诊疗。
刘笋(1977-),男,汉族,湖南郴州市,硕士,副主任医师,危重病人管理。
急性药物中毒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症之一,在我国的人口死亡原因顺序中排名第五。最近这些年,人们发生药物中毒情况越发严重,我国每年都会有大约几十万人因急性中毒而死。以往单纯的应用常规的洗胃、保肝、利尿或是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高。因此,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急性中毒的新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组研究中,将对血液灌流技术应用于急性中毒抢救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0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52例急性中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洗胃、保肝、利尿或是呼吸支持等常规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同时加用血液灌流技术进行治疗。其中有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5例镇静催眠、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5例阿片类药物中毒患者,1例氨基甲酸类农药中毒患者,3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患者,4例有机氟杀鼠剂中毒患者,5例毒鼠强中毒患者以及11例其他混合性类药物中毒患者。对照组的26例患者中,有男8例,女18例,年龄在10~68岁之间,平均为39岁,中毒时间为2~48 h;观察组的26例患者中,有男10例,女16例,年龄在11~65岁之间,平均为38岁,中毒时间为2~56 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中毒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抢救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洗胃、保肝、利尿或是支持呼吸等常规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另行血液灌流技术。将双腔静脉导管置入股静脉穿刺,同时建立血管通路。将灌流器进行垂直固定,使动脉端和静脉端的方向分别保持向上和向下,再用2000 mL的浓度为5%的葡萄糖液和1000 mL的生理盐水对碳肾和管道进行冲洗,预充40 mg的肝素。以低分子肝素充当抗凝剂,进行0.4 mL的静脉注射,之后则不需要追加。设置每秒150~200 mL的血液流速,以及2~2.5 h的每次血液灌流时间[1]。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催吐、呼吸机辅助给氧以及按一般内科疾病护理等常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进行血液灌流之前需要先进行常规的留置导尿,以避免出现因某些药物导致的尿潴留,而且也方便了出入量的记录,此外还可以避免患者由于尿失禁而对床单位或是血路管道的造成的污染;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以及心率的变化,对血小板、血糖以及血钙等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测,注意血路管道有无凝血现象发生;灌流过程中如果使用特异性解毒药物,则需要注意灌流器对此药物的吸附作用,需要在静脉端或是经其他的补液途径进行注入,并注意观察补充量;患者清醒后,需要注意和加强心理护理,以避免患者再次发生意外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率、昏迷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应用血液灌流技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有7例死亡,生存率为73.1%,观察组患者有2例死亡,生存率为92.3%,两组相比,后者要高于前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请参见表1;对照组患者昏迷时间为(8.2±2.5) d,住院时间为(15.6±5.0) d,观察组患者昏迷时间为(4.3±1.6) d,住院时间为(12.1±3.8) d,两组相比,后者要优于前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请参见表2。
观察组的26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有8例,百分比为30.8%。详情请参见表3。其中发生5次低血压现象,治疗速度放慢后,进行快速的静点生理盐水,进而稳定血压;出现2次置管处出血现象,通过局部加压治疗止血后得到好转;出现1次过敏反应情况,在开始治疗的10 min出现寒战、发热的现象,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情况得到改善。
3结论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二百万种化学产品,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就有6~7万种,而且各个国家每年都会新开发出大约2万多种的化学产品,流通到市场中的大约有1千多种,急性中毒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其中非药物急性中毒多发生在西方国家,包括酒精、腐蚀剂、石油类物品以及CO气体等。在我国,因农药而导致中毒的在急性中毒患者中排在第一位,仅次于它的是镇静安眠药物[2]。急性中毒病情变化迅速,必须对患者进行包括复苏与稳定生命体征、减少毒物吸收以及维持重要脏器功能等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排泄毒物的常见方法有利尿疗法和血液净化疗法,其中的利尿疗法只能应用于肾功能良好或是损害不严重的患者中,血液净化疗法可以对只能依靠自身来清除毒物的患者[3],而其中的血液灌流技术,更是由于清除毒物效果好,速度快,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而成为治疗急性中毒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也被用作治疗急性中毒的首选方法。
血液灌流技术属于吸附型的解毒治疗方法之一,也就是在把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的同时,还要经过血液灌流器,运用具备广谱解毒效果的吸附器,对患者体内的有害代谢产物或外源性毒物进行清除,并实现血液净化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4]。在临床上主要应用活性炭和树脂作为最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较高,吸附速度快、容量大,可以吸附多种类型的化合物,与树脂相对比,其吸附能力较强。血液灌流技术可以吸附及清除在113~40000D中分子质量的水溶性及脂溶性物质,它对治疗急性中毒有着独特的作用。从本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血液灌流技术对抢救急性中毒患者的疗效非常显著。本组研究中所采用的碳肾吸附剂是广谱吸附剂,是一种活性炭,可以对患者体内血液中的多种毒物进行直接的吸附及清除,特别是对高脂溶性、大分布容积以及容易与血浆蛋白相结合的毒物的效果更佳[5]。血液灌流技术对毒物进行清除的效果与在治疗过程中碳肾制剂的选择不无关系,在清除体内毒物作用方面来说,采用大制剂碳肾的效果要比采用小制剂碳肾的效果好,所以,在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大制剂的碳肾对急性中毒患者进行抢救。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的26例患者在进行血液灌流技术的治疗后,有2例死亡,剩余24例急性中毒患者均抢救成功,生存率为92.3%,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26例患者的73.1%的生存率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进行急性中毒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血液灌流技术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血液灌流技术不仅加快了毒物的排泄速度,而且还改善了毒物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情况,缓解患者的病情。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体内的有机磷农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阿片类药、氨基甲酸类农药以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多种致命毒物的清除效果更为显著,这些已经在已有的资料中从毒理动力学角度被证实[6]。在急性中毒中出现昏迷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状况,改善意识状态的主要手段就是尽快的应用血液灌流技术进行治疗。除去2例死亡,其余的24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意识状态均得到好转,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在昏迷时间,还是在住院时间,均有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两组对比,我们可以得知,应用血液灌流技术对急性中毒患者进行抢救的临床效果显著,生存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金成.急诊科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4):18.
[2]李竹,赵爱娟,邢书莲,等.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症药物中毒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2,18(10):1484-1486.
[3]陈国涛,费沛,张庆红,等.序贯性血液净化技术抢救急性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255-256.
[4]张晓娟,许煊,高海涛,等.血液净化在小儿急性中毒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6):494-496.
[5]乔莉,张劲松.急性中毒的血液净化治疗[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一届组稿会暨第四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集[C].2012:235-237.
[6]杨友香.血液灌流在抢救22例急性中毒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12):96-97.
(收稿日期:201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