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基础医学正文

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11-21
  • 阅读量10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也处于变革当中;为了实事求是和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分支,应认识到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当前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面对问题,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个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基础医学是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医学基础教育和基础科研领域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或缺,关系到整个医学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改革及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领域不断涌现新问题的背景下,传统的培养与管理体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这无疑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不断完善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


  1当前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少,质量良莠不齐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目前临床一线的医生收入远高于从事基础医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收入;在可预期收益的利益驱使下,医学本科生更愿意选择去医院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即使本人有兴趣在基础医学领域发展,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兴趣就放在了一边,这直接导致了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的不足,与此同时,还存在一部分调剂到基础医学的研究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


  1.2基础医学研究生待遇差,科研任务重


  基础医学研究生修完理论课程后就要进入实验室,开始课题研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修完理论课程后即进入临床一线实习,大多进入临床实习的研究生都有不错的生活和岗位补助;而基础医学研究生补助相对较少,生活压力更大。并且基础医学研究生拿的是科学学位,毕业时,科研论文要求高,科研压力相应增加;有些导师科研项目多,也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的科研任务。


  1.3基础医学研究生男女生比例失衡,感情心理问题易发


  在攻读基础医学的研究生中女生比例占到2/3以上,而攻读研究生阶段正是个人考虑感情、婚姻及家庭问题的时期;学业、个人问题及就业压力交织在一起易诱发心理问题。


  1.4就业压力大


  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渠道和岗位相对较少,加之一些研究生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以及心理预期过高,理想的职业岗位显得相对较少。


  2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多管齐下,拓宽生源渠道


  建立“长效引导、网络宣传、激励促进、定点联络”四位一体的研招宣传工作机制,并以做实联盟高校、建立外宣体系、依托奖勤助贷、开展宣传月、筹建夏令营等措施落实研招宣传任务。


  加大在校内外对基础医学的宣传力度,首先让本科生树立对基础医学的正确认识,转变观念;基础医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并不是完全脱离临床而独立存在的,虽然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离等问题[1],但其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具体做法是:①增加校内医学本科生面试保送攻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名额比例;②接收兄弟院校的优秀本科毕业保送生,并给予相应优惠条件;③在医学本科生教育阶段成立基础强化改革班,基础强化改革班的学生本科毕业后优先保送到基础医学类各专业攻读硕博士,毕业后优先留校;“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保证了数量,又保证了质量,并为基础医学的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


  2.2多方筹措,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待遇


  扩大全额奖助学金比例,提高覆盖面。只要录取到基础医学各专业的研究生,拿到全额奖助学金的比例达到90%以上,半额奖助学金全覆盖;尽可能地减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经济压力,以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科研中。


  学校政策倾斜。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考虑到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政策上主动给予照顾,作为二级单位的基础医学院应积极主动向学校争取政策的倾斜。比如招生时分数线适当放低,争取更大程度的自主招生权;此举一方面可以争取到生源,另一方面帮助一批追求继续深造的学子完成读研梦想,同时也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鼓励科研经费充裕的导师将部分经费以助研经费形式发放给研究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项目基金均有劳务费的预算,这部分资金落实到位,一方面解决了生活压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的科研动力。


  2.3培养科研兴趣,师生良性互动


  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为了促进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营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定期举办学术论坛,鼓励研究生参加全国和湖南省组织的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可以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院系的学生之间搭建交流与研讨的平台,通过不同学术背景的知识观点、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拓宽学术思路与领域,激发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学术论坛按照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打破学科界限,扩大学科建设领域覆盖面,形成以“基础医学院论坛”为主题,力争办成高起点、多领域、高水准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术争鸣和创新,体现研究生教育特色,探讨学术前沿性问题,活跃学术思想,展示研究成果,在宽松、和谐、求新的氛围中感受学术创新的熏陶。每年力争邀请3-5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做客基础医学院论坛,并积极动员我院研究生及老师参加。为了体现论坛的学术性,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做到明确围绕主题,重点把握五个结合:主题报告与科技发展相结合,著名专家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报告与学校研究生教育理念相结合,研究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相结合,研究生的科研、学术交流与构建浓郁学术研究氛围和学生研究课题相结合,研讨的问题与企业、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落实和加强导师责任制。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2],而研究生导师责任制的落实与否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强化导师负责制,导师不能只用人不育人。建立导师问责制度,对不认真负责、学风不正的导师停止其招生资格直至追究责任。坚持执行导师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分别不超过3名的规定。未毕业博士生累计超过一定数量的导师,暂停招生。此外,以导师责任制为核心还能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4]。


  打造精品活动“我和导师在一起”。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4]。为了加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丰富研究生的业余生活,举办“我和导师在一起”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及实验室,为研究生与导师搭建了一个沟通理解的平台。


  2.4重视研究生心理引导和教育


  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对刚入学的研究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基础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先天优势,开展“认知生命,健康心理”系列活动,参观人体形态馆,专家讲座等。


  建立朋辈心理互助模式。朋辈心理互助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马歇尔夫(Mamarchev)将朋辈心理咨询(peercounseling)的定义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研究生朋辈互助是朋辈心理咨询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易于开展,易于接受,实践效果好。建立研究生“朋辈互助队”,并形成工作机制:学院设立朋辈心理互助队长一名,从各个系室选拔数名朋辈心理互助队员。互助队员负责发现问题,能解决者给予解决,不能解决者及时上报到互助队长,互助队长再与主管老师取得联系,派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帮助。互助队员采用动态选拔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培训相结合;队员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偶遇突发事件,及时汇报。


  2.5更新观念,多方参与,共促就业


  更新就业观念,就业形式多样化。就业难的根本成因之一在于研究生就业工作机制滞后和学生自我规划意识淡薄两大根本问题。应实现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积极转变,并从价值观念、行动指南、方法应用等多个方面给予具体帮助,从而为解决当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径[5]。


  学校、学院、导师、家长及个体共同参与。学校和学院一方面不断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协助做好研究生职业规划;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供需双方的沟通交流平台,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导师、家长及个体利用可利用资源,创造就业机会。


  2.6搭建信息平台,分级管理,加强人文关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研究生管理中搭建完善信息平台,有利于日常沟通,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各系室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和便利,建立了QQ群、短信、飞信以及电子邮箱等平台,基本实现了管理系统化、信息化及实时互动。并且这些平台具有开放性、超时空性、平等性及相对隐秘性[6]。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7],全球医学教育也都处在不断的变革当中[8,9,10],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置身事外。总之,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相对于其他类型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有赖于完美的顶层设计,多方的参与,以及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校院两级领导的重视;直接参与管理人员坚持科学规范的管理及热情周到的服务;导师尽心尽责,德智教育并重;最后,作为主体的研究生应不断加强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文修养,夯实专业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必将走出一片新天地,推动整个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