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基础医学正文

从季老的“三不主义”想到的

  • 投稿我是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997次
  • 评分4
  • 45
  • 0

任欣悦

季羡林(1911.8.6-2009.7.11), 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佛学家、散文家、史学家、教育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精通多国语言,活到98 岁。别人经常问起老人长寿的秘诀,他总讲"三不主义",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老人讲不是一概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锻炼主义者",为了锻炼而锻炼。他说我没时间锻炼。不挑食是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挑肥拣瘦,好的歹的都行。不嘀咕是不疑心自己有这病有那病,有病认真对待,没病不要瞎猜。

人们可能对这个"不锻炼"有异议,想不通。老人讲的"不锻炼"应该是指肢体的锻炼,有一种锻炼老人在这儿没讲,即脑力的锻炼(我们不是常说脑力劳动吗)。我认为脑力的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更关键。季老实际上一辈子都没有中断脑力的锻炼,这句话大家应该同意吧。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特别是艰涩难懂的印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全世界懂的人都极少,你说费不费脑子?老人从年轻时开始,从没停止过写作,除了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前前后后还写了近百万字的散文。既使在文革期间被打倒被劳动改造,仍然偷偷翻译了二百多万字的印度梵文史诗巨著《罗摩衍那》。2001 年以90 岁的高龄,仍有《耄耋新作》出版。还有呢,2007 年出版20 万字的《病榻杂记》,老人的最后一篇未完成的散文写于2009 年1 月23 日。可以说一辈子笔耕不辍。老人说他没时间锻炼,他要工作、要写作。可他不正是在不停的脑力锻炼吗?季老自己就说"思考锻炼看似是精神的,其实也是物质的"(《耄耋新作》谈老年)。

肢体锻炼应该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特别是老年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人,也是某研究所的专家,70 多岁,走路不方便。问之原因,说是退休后每周要去香山爬山,从不间断。十年下来,腿脚越来越不得劲,去医院检查发现股骨头需更换,膝关节也有了问题,大夫说运动量过度!为了健康而伤了身体,倒底健康还是不健康?又一位老人,90 多了,每天除了买买菜,走走路,最大的爱好竟是打电子游戏!最早的那种卡式游戏机,天天一小时。重孙子想玩还和他急呢。这就是脑力锻炼,不让自己脑子僵化。当然不是说谁也向季老学习去写作,那得出多少作家。写写字,绘绘画,动动手,动动笔,总对脑子有益吧。所以我认为季老说的"不锻炼"没包括脑力锻炼,长寿的人脑力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脑力锻炼的方式还有很多。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肌健体,对脑细胞也有强化的作用,平心静气的运动不仅能使人更放松,也能使人更聪明。散步、跳舞、打太极拳、做瑜伽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而智力锻炼可以将身体的行为与脑子直接联系起来,如左右手的轮换使用,做一些精巧的事情。猜迷、下棋、读书、听音乐以及修持恬静豁达的心态等等都不仅有益于身心,更有益于大脑。

这些好象都是说给老年人听的,其实对于年轻人也一样。我认为读书对大脑的开发更有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不定我们读书多了,也能像季老那样洋洋洒洒,挥笔而就呢。

人的大脑的潜力是巨大的,一般人只发挥了10 不足,大脑只有越用越灵活,越用越聪明。大脑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支配自己的身体,身体才能更健康。季老的长寿是不是和他长期的脑力锻炼有关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是!

相关链接:季羡林(1911 年8 月6日- 2009 年7 月11 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193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1941 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 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 年完成全译本。1978 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09 年7 月11 日病逝,享年98 岁。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