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基础医学正文

观察自拟理气消斑汤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

  • 投稿排骨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715次
  • 评分4
  • 89
  • 0

姚立刚

黑龙江省明水县明水镇卫生院 黑龙江省明水县 151700

【摘 要】目的:观察自拟理气消斑汤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方法:180 例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依照奇偶数进行分组,分别为治疗组(理气消斑汤加减治疗)和对照组(柴胡舒肝饮加减治疗)各90 例,对比两组用药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94.5%,总有效率为9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理气消斑汤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治疗疗效显著,预后好不易复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理气消斑汤;肝郁气滞型;黄褐斑;临床疗效

黄褐斑多为对称性,是一种常见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为边界不清楚的褐色或黑色的斑片[1]。本文选取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分别采用理气消斑汤加减治疗和柴胡舒肝饮加减治疗,前者较后者的治疗效果佳及预后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180 例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均为2011 年6 月至2013 年6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依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分两组。治疗组年龄40~59 岁, 病程6~10 个月; 对照组年龄38~50 岁, 病程3~16 个月。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中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自拟理气消斑汤加减进行治疗:患者就诊给予用药如下:百合30g,白芷10g,香附子12g,白芍20g、炒山药15g、炒白术12g、延胡索15g、炒香附12g、枳壳8g、广木香12g、陈皮15g、甘草6g。功用:疏肝理气,养颜消斑。

用法:每日1 剂水煎400ml,分2 次饭后服用,10 剂为1 个疗程,口服6 个月。对照组患者采用柴胡舒肝饮加减进行治疗:患者就诊后,方药组成:方源:《证治准纪》。

组成: 柴胡15g、陈皮12g、枳壳8g、川芎g12、香附12g、芍药15g、炙甘草6g。功用:疏肝解郁。用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在中医师健康生活指导下,心情乐观,注意保暖以免受寒,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之品且要注重脸部的防晒处理。

1.3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如下[2]:治愈:黄褐斑消失,皮肤红润有光泽;好转:脸部黄褐斑及患者肤色、气色好转;未愈:黄褐斑未消失,皮肤无光泽,精神差,与治疗前无差异。总有效率=(治愈+ 好转)×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治疗组治疗的治愈率94.5%,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疗的治愈率80%,总有效率为88.9%,这说明两组治疗疗效有差距(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各临床症状改变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黄褐斑,肤色,气色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黄褐斑,肤色,气色对比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黄褐斑, 肤色, 气色对比差异性小,统计学意义不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如表2 所示。

3 讨论

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精神紧张等均可刺激黑色素的生成聚集;皮肤受到刺激后,修复不及时或修复不当等,这些均为形成黄褐斑的致病因素[3],现代临床医学上治疗黄褐斑主要从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和增殖、防止黑素形成及加速黑素降解等方面着手。在传统中医看来,黄褐斑往往常因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致使血行不畅,最终导致颜面气血失和,从而发生的黄褐斑。因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以中西医临床治疗[4],患者均应避免日晒,特别避免峰段紫外线照射,并用广谱防晒剂,加用口服中药调理[5]。这180 例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采用自拟理气消斑汤加减治疗的治疗组和采用柴胡舒肝饮加减治疗的对照组,在临床观察对比中,治疗组的治疗上疗效显著,理气消斑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许斌, 杨志波.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38 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14(04):34-36.

[2] 王合, 侯慧先, 刘坤等. 自拟理气消斑汤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12,41(1):21.

[3] 刘邦民, 坚哲, 李春英等. 女性黄褐斑中医证型与部位分型及病程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5):273-275.

[4] 王萍, 程萃华. 周文祥. 从血瘀论治妇女黄褐斑经验[J]. 甘肃中医,2011,24(1):11-13.

[5] 王用峰. 辨证论治黄褐斑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4):45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