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敏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6
【摘 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 年1 月到2014 年8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治疗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临床治疗、护理后,两组的血糖指数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84.4%(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循证护理;糖尿病;应用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综合性疾病,临床上以慢性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规律的改变,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不断升高的趋势。患者因长时间的血糖紊乱,极易累及到其它重要脏器管,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研究表明,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我院自2013 年1 月到2014 年8 月收治的90 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自2013 年1 月到2014 年8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 制定的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血糖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治疗组在护理干预中制定严格的循证护理措施:(1)心理循证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情反复,病程较长,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的情绪。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其加强心理指导,尤其对于长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勤于沟通,鼓励患者接受新的治疗方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饮食循证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为主要原则,多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可少量多餐,忌辛辣等刺激性食品。
(3)运动循证护理,适当的运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紊乱状况,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等)为主,运动时间宜选在饭后1-2h,每次30min 左右,患者要做到长期坚持。此外,患者在外出运动时,应随身携带饼干等食物,在发生低血糖的时候可起到自救作用。
(4)用药循证护理,糖尿病患者大多因不能忍受长期服药的痛苦而出现漏服、不按时服药的现象,其会导致病情反复,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耐心讲解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对其加强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5)监测血糖循证护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讲解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定期为患者监测血糖,了解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患者的血糖出现异常,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予以调节,同时,可鼓励患者学习自测血糖的方法,以及时发现自身血糖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护理后的血糖控制情况,包括空腹血糖指标和餐后2h 血糖指标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经临床治疗、护理后,两组的血糖指数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调查
经治疗、护理后,在出院前一天,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治疗组患者满意例数为43 例,满意度高达95.6%,对照组满意例数为38 例,满意度为8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45 例糖尿病患者给予心理循证护理、饮食循证护理、运动循证护理、用药循证护理、监测血糖循证护理等严格的循证护理干预后,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指标均得到了有效控制,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84.4%(P< 0.05)。
由此可见,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小琴, 刘燕平, 王太芬.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1,32(12):2466.
[2] 怡红, 陈欣, 张银珍. 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J]. 现代护理,200l,7(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