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琨
湖南省临澧县人民医院,湖南常德 415200
[摘要] 目的 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本院医治的90例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RI的临床诊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诊断结果数据为垂体瘤35例,脑膜瘤15例,颅咽管瘤15例,星型细胞瘤5例,生殖细胞瘤5例,室管膜瘤7例,垂体脓肿5例,错构瘤3例。诊断符合率97.8%,误诊率2.2%。 结论 MRI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程度、病变范围、病变方式、病变部位、形态特征能准确诊断治疗,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应推广加以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鞍区;占位性病变;MRI;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29-02
鞍区占位性病变是较为常见的颅内占位性病变,且病变方式繁多复杂、发病部位较多,依据其发病部位可分鞍上、鞍旁和鞍内病变。最为常见的鞍区病变种类是颅咽管瘤和垂体瘤这两种,发生病变后应马上就诊治疗,才能及时控制病情不加大治疗难度[1]。而MRI是当前对鞍区占位性病变有着良好临床应用效果的一种诊断方法,确诊效果显著。本次研究对2008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本院医治的90例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MRI诊断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RI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阅本院收治的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90例的病理资料,其中男性为48例,女性42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28.2±3.1)岁,病程0.6~3.6年之间,平均(8.6±1.4)个月。鞍旁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视野减小、视力下降。头痛耳鸣,25例患者,其中动脉瘤10例、脑膜瘤15例。鞍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为高血糖、头痛昏睡、肢端肥大,女性患者还会出现停经症状,45例患者;其中又分为垂体微腺瘤15例,垂体良性增生6例,垂体大腺瘤22例,转移瘤2例。鞍上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头痛耳鸣、尿频尿急、视神经异常、精神异常,20例患者。其中脑膜瘤10例,颅咽管瘤7例,脂肪瘤3例。
1.2 检查方法
对90例患者同时行进行CT及MRI检查。CT扫描仪位16排西门子扫描仪。MRI检查扫描仪为西门子1.5T扫描仪,增强造影剂采用GD-DTPA,仪器参数设定:T1WITE、T1WITR分别为21ms、400ms;T2WITE、T2WITR分别为80ms 3000ms。先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扫描,扫描层厚:2~3 mm,然后对冠状位和矢状位进行T1增强扫描,仪器参数设定不变。
1.3 统计学分析
对MRI的临床诊断数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本次研究结果采用SPASS 17.0软件给予处理,组间差异与计数资料以t及χ2进行检验,所得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情况为:本院90例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CT扫描仪共诊断出82例,符合率为91%,误诊漏诊率为9%,其中8例脑膜瘤患者误诊为垂体大腺瘤;MRI共诊断出90例,诊断符合率97.8.%,误诊漏诊率2.2%(其中2例脑膜瘤患者误诊为脑膜瘤)。可见MRI诊断正确率更高,详见表1。
3讨论
3.1 鞍区占位性病变诊断特性
鞍区占位性病变临床发病率较高,在90例患者的病理资料数据中分析,可见该病与性别并无多大关系,在年龄方面:年轻患者占更大部分。鞍区占位性病变类型较为繁多复杂,应该选择更加精准的诊断方式,对加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现今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方式主要有两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2]。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得到提高,MRI对临床诊断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有着更高的诊断准确率。MRI进行平扫再进行增强扫描,对病变的情况显示更加清晰,大大减少了误诊漏诊率。本次MRI诊断研究中,鞍上病变患者20例,共诊断出18例,符合率为90%,误诊漏诊率10%;鞍旁病变患者25例,共诊断出25例,符合率100%;鞍内病变患者共45例给予诊断,符合率100%。由此可见,MRI对于鞍区占位性病变的不同部位有着较高的诊断率。
3.2 鞍区占位性病变表现
鞍区解剖结构复杂,鞍内为垂体,鞍上是视交叉,鞍前下为蝶窦、鞍后为斜坡,两侧为海绵窦。就影像学角度而言,鞍区病变从发病部位出发可分鞍上、鞍内和鞍旁病变。MRI与CT相比,容易定位且可以多方位扫描、组织影像无骨骼伪影、影像清晰,对一些细小结构均能清楚呈现影像,有利于对该病的定性诊断。对于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一般病变发病部位都有着明显的特征。
3.3 鞍区占位性病变病症
最常见的鞍内病变垂体瘤,起源于脑垂体前叶,系脑外肿瘤。以30~60岁常见,性别无明显差异,按瘤体大小又分为>1CM的大腺瘤和<1CM的微腺瘤。垂体微腺瘤位于鞍内,MRI的典型表现为垂体增大,信号不均匀,绝大多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也可表现垂体大小形态正常,仅内部信号不均匀,鞍隔向上不对称膨隆,垂体炳偏移,鞍底倾斜,这些都是重要的间接征像。增强扫描应在注射造影剂后立刻进行,肿瘤不如正常腺体强化显著。垂体大腺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瘤边界清晰光滑,表现垂体增大,蝶鞍扩大,信号均匀,T1加权像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等或高信号,随着肿瘤增大,坏死或囊变时T1WI呈更低信号,T2WI出现更高信号,如有出血,亚急性期均呈高信号。肿瘤可向各个方向生长,向鞍上生长,表现为肿块占据视交叉池及鞍上池,三脑室受压。向鞍上生长,因鞍隔的限制局部内陷,呈现“8”字形。肿瘤向下生长,引起骨质破坏。若是侵袭性垂体瘤,则表现为肿瘤向额叶、颞叶、海绵窦或、蝶窦、脚间池、桥池生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坏死、囊变不强化。
鞍上病变发病率较多颅咽管瘤,该病源于胚胎时期上皮残留细胞,常发于鞍上池,亦或鞍上鞍内同发,因此该病在儿童中发病率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含有实性、囊性和囊实性部分,MRI平扫,囊性部分T1WI呈稍高于脑脊液的信号,但如果含有蛋白质、胆固醇成分时,T1WI与T2WI均呈高信号,实性部分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肿瘤的钙化程度很高,儿童高达80%,钙化形态多变,MRI信号很不均匀。颅咽管瘤可侵犯蝶鞍,但不破坏骨质。增强扫描时,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3]。
鞍区亦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多见于中年女性,沿脑膜生长,有较明显的MRI信号特点,即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肿瘤被脑脊液或血管信号包绕,坏死、囊变少见,邻近脑膜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部分出现脑膜尾征,为特异性征像。脑膜瘤可引起鞍结节及前床突的骨质改变。临床诊断时需特别注意脑膜瘤与垂体大腺瘤的区别。本次研究因粗心而出现2例误诊,误将脑膜瘤误诊为垂体大腺瘤[4]。
起源于鞍旁的表皮样囊肿、错构瘤及脊索瘤,如错构瘤常来源于灰结节,脊索瘤其瘤体中心位于斜坡,属骨源性肿瘤,二者发病部位极具特征性。表皮样囊肿多分叶状,有见缝就钻的特点。鞍上胶质瘤多来源于视交叉、下丘脑,沿视路生长累及视神经或生长至脚间窝。生殖细胞瘤常累及垂体柄且多合并松果体病变,二者通过MRI多方位扫描,准确定位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灰结节来源错构瘤常无强化。
总而言之,鞍区作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常发病部位,病变种类多种多样,一些明显的病变可轻易辨别诊断,而不明显的、且容易混淆的病变则较难诊断。MRI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地呈现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大小范围、形态特征、角落边缘以及病变内部组织的详细情况。只要充分认识鞍区占位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胡达.鞍区肿瘤的 CT 与 MRI 诊断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1,9(17):48-49.
[2] 于春洲,蔡金华.鞍区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5):340-343.
[3] 江楠楠,朱敏,孙海辉.鞍区占位性病变的 MRI 诊断及鉴别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12,21(2):131-134.
[4] Zhao Meihua, Wang Xinyu, Zhang Jiawen, et al. Sellar region lesions in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linical [J]. Rational use of drug journal, 2012,5 (9): 90-91.
(收稿日期: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