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康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 目的 分析分根术加分体全冠修复方式在磨牙根分叉部感染治疗中的li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47例磨牙根交叉部感染患者,27例(治疗组)均采用分根术加分体全冠修复方式治疗,20例对照组常规方式行全冠方式修复治疗,均随访3年,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症状。结果 治疗组成功率92.6%,对照组为70.0%。治疗组发生牙周袋加深、松动度增加、桩核冠脱落、牙龈炎、牙槽骨吸收度增加等的几率相对更低,相对于对照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 分根术加分体全冠修复方式在磨牙根分叉部的感染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予以积极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分根术;全冠修复;磨牙根分叉感染;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a)-0100-02
磨牙根分叉部的感染临床比较常见,是成年人发生牙齿早失的重要原因。磨牙根分叉部因髓室底穿、龋齿以及牙周病等因素导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病变,同时,由于该部位的解剖形态比较复杂,临床治疗比较困难,若治疗方式选择不当,治愈的几率会明显降低[1]。临床上根分叉病变的患牙多因不能保存而需要拔除,后期修复方式虽然方法多种,但都存在很多不足[2],分根术加分体全冠修复方式是在保存患牙基础上采用的一种治疗方式。笔者在采用此种方式治疗磨牙根交叉部感染中取得显著的效果,现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10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47例磨牙根交叉部感染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式的差别性,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27例)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30~63岁,平均(45.8±3.2)岁;病变部位:21例发生于下颌第一磨牙,4例发生于下颌第二磨牙,另2例发生于上颌第一磨牙。对照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2~62岁,平均(45.6±2.8)岁;病变部位:16例发生于下颌第一磨牙,3例发生于下颌第二磨牙,另1例发生于上颌第一磨牙。患牙分类:髓室底穿11例,牙周病17例,龋齿10例,隐裂6例,其他医源性原因等致病者共3例。两组患者在病变部位、致病原因以及其他基本性资料上对比显示,均不存在明显差别性(P>0.05)。
1.2入选标准
患者患牙均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同时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并需进一步行修复治疗;牙齿松动范围均在2度及以内;无明显的牙周袋,且牙龈无红肿症状;残根或残冠的断面均在龈缘上或平齐于龈缘;经X线检查,牙根部可利用长度大于8mm,牙槽骨吸收长度在根长的1/2以下[3]。
1.3治疗方式
1.3.1治疗组 27例患者均采用分根术加分体全冠修复方式治疗。具体方式:患牙部位相应区域进行局部麻醉,对分叉部位探查清楚,然后使用涡轮手机完成分根术,注意在分根中应将髓室底完全分割开,确保根牙的独立性,上颌磨牙分为腭根和两颊侧根;下颌磨牙分为远中和近端两部分;分根完成后对分割面进行认真修整,保留外展间隙,并清理牙根分叉部位的牙石以及修整牙槽骨,清洁创面,使用医用碘仿砂条覆盖创面7 d;观察1月后视情况良好后,进行分体桩核冠修复,将根管预备至所需长度,制备桩核,使用复合印模法,制作完成后,设计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桩,先行试戴,密合充分后取出并消毒吹干,准确定位并进行粘固,按分体全冠的要求进行修复。
1.3.2对照组 常规方式行全冠式修复治疗,不行分根,使用充填材料完成充填后进行全冠修复。
1.4评价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均随访3年,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对比评价。成功:治疗后无牙周肿痛以及咬合痛等各种自觉症状,牙龈颜色恢复正常,牙齿松动基本消失,牙周袋消失,叩诊提示无不适感,修复边缘密合良好,咀嚼功能恢复正常,行X线检查提示症状改善明显,根部分叉部位的暗影明显减小,且根尖部无暗影。失败:治疗后仍存在牙周肿痛或者咬合痛等各种自觉症状,牙龈颜色异常,牙齿松动明显,牙周袋较深,叩诊提示不适感明显,修复边缘不密合,咀嚼功能异常,X线检查提示症状基本无改善或加重,根部分叉部位暗影未缩小或增大,根尖部有暗影。
②对两组治疗后出现的不良症状统计并比较,主要包括牙周袋加深、松动度增加、桩核冠脱落、牙龈炎、牙槽骨吸收增加。
1.5统计学方法
以上所有相关数据均用SPSS 15.0软件统计和分析,用χ2检验所有计数数据,对比结果以提示P<0.05表明存在显著差别。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统计显示,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92.6%,失败率为7.4%;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70.0%,失败率为30.0%;治疗组效果明显更优(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症状情况统计比较
对比显示,治疗3年后,在牙周袋加深、松动度增加、桩核冠脱落、牙龈炎、牙槽骨吸收度增加几种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上,对照组发生率均明显更高,且除桩核冠脱落差别不明显(P>0.05),其余不良症状均存在显著差别(P<0.05)。见表2。
3讨论
磨牙根分叉部的感染是常见的一种口腔病变,多见于下颌部的第一磨牙,致病主要因髓室底穿、龋齿及牙周病等病理性原因,以及在龋齿组织去除以及行根管扩展时,发生操作不当等医源性因素。患病后如治疗不当,存在牙齿早失的危险性。患者失牙后的修复方法虽然有很多方案,但都存在不足,义齿修复在临床较常用,但一般采用的固定义齿、活动义齿以及种植义齿等修复方式,因在治疗中需将患牙拔除,存在影响咀嚼功能和美观、舒适度的可能性;多数患者在治疗中,倾向于保留患牙并行进一步的修复治疗。
分根术加分体全冠修复方式即是在保留患牙的基础上进行的修复治疗方式,可通过改变磨牙分叉部的较为隐蔽的环境,将存在的感染等不良症状彻底清除,促使病变组织彻底治愈,可有效避免出现牙齿缺失,并能保留牙列完整性,且临床适用范围广,在基层医院也具有推广应用的条件。
采用此种修复治疗中,应注意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牙齿松动范围需在2度及以内,无明显的牙周袋,牙龈无红肿症状,残根或残冠的断面均在龈缘上或平齐于龈缘,牙根部可利用长度大于8mm,牙槽骨吸收长度在根长的1/2以下。采用此种治疗修复术前,应先对患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以利于达到预期修复效果;另外,患者的全身状况需良好,无明显疾病,糖尿病患者预后效果易不理想,长期吸烟患者容易出现根分叉部位暴露症状,以及应慎重应用。治疗方式虽成功率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分析如下:牙颈部出现继发龋齿:难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牙根折断:因修复后应力过于集中于牙根部而发生,导致远期手术效果不能保证;牙龈炎,发生后导致近中根的截面出现沙漏状,不利于术后修复的完成以及菌斑的良好控制。另外,为保证远期手术效果,修复治疗后,应指导患者加强牙齿的保护,注意口腔的清洁卫生,以减少后牙周袋加深、松动度增加、桩核冠脱落、牙龈炎、牙槽骨吸收度等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同时应嘱患者定期复诊,以及时发现修复后发生的异常情况并予以处理。
本文47例患者中,27例(治疗组)采用分根术加分体全冠修复方式治疗,另20例(对照组)常规方式行全冠修复方式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成功率92.6%,对照组仅为70.0%,且相关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均相对更低;治疗组效果总体更佳(P<0.05)。
综合可知,分根术加分体全冠修复方式在磨牙根分叉部的感染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予以积极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高玲丽.分根术治疗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病变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4):330-331.
[2] 张启彬,张志雄,李效椿,等.分根术治疗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58例[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1):172-172.
[3] 叶剑涛,常少海,孔祥波,等.根分叉病变的残冠分根术后修复效果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04(6):608-614.
(收稿日期: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