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基础医学正文

参七脑康胶囊治疗高血压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 投稿其林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294次
  • 评分4
  • 76
  • 0

吴丽影

青海省西宁富康医院药剂科,青海西宁 810003

[摘要] 目的 观察参七脑康胶囊治疗高血压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因血压增高引起轻重程度不同的头痛,伴随有头晕、头胀、头脑不清醒感等症状患者214例。均经颅脑CT及实验室检查排除脑内实质性病变和其他神经、血管疾病。214例患者随机分为参七脑康胶囊组(治疗组)129例,盐酸氟桂利嗪组(对照组)85例。两组患者根据血压指数常规应用降压药,使血压稳定在120~150mmHg/65~95mmHg范围内,并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天麻密环菌片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七脑康胶囊4粒, 3次/d,两组均以6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于治疗结束后测定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析(CBA)检测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药物治疗高血压性头痛及伴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参七脑康胶囊组有效率100%;盐酸氟桂利嗪组有效率70.6%;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析(CBA)检测指标变化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参七脑康胶囊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扩张血管、疏通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皮质血液循环、解除血管痉挛,稳定血压,降低外周阻力,改善颈动脉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和供氧量,缓解脑缺血缺氧导致的高血压性头痛、头晕及伴随症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高血压性头痛;参七脑康胶囊;降压镇痛;疏通血流

[中图分类号] R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83-02

头痛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最常见的症状,头痛的性质多为沉重压迫性痛、间歇性钝痛、胀痛及搏动性痛,有时为持续性痛,有时是独一的症状,可伴有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健忘、易激动等症状。高血压性头痛随血压波动而加重或减轻,血压降至基本正常范围,仍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和伴随症状。临床采用多种中西药治疗其症状改善不显著。2011年以来,我院在常规应用降压药,并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天麻密环菌片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七脑康胶囊治疗高血压性头痛,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头痛而就诊的高血压病例214例, 男131例,女83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49.3±8.6)岁;高血压病史3~24年,平均(17.4±6.6)年;按照《内科学》第7版,血压的定义和分类[1],高血压分类标准:1级(轻度)32例,2级(中度)87例,3级(重度)95例。头痛多为后脑和两侧太阳穴痛、以跳动性持续性钝痛和搏动性胀痛为主,少数有爆炸性痛。单独性头痛者91例,头痛有伴随头晕、头胀、头脑不清醒感等症状者123例。所有病人头痛随血压波动而加重或减轻,但收缩压(SBP)降至120~150mmHg和舒张压(DBP)降至65~95mmHg范围时,仍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或有伴随症状,且持续3个月以上。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联合提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测定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析(CBA)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1.2 治疗方法

本组214例患者随机分为参七脑康胶囊组(治疗组)129例,盐酸氟桂利嗪组(对照组)85例。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指数、病程、症状及伴随症状、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析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根据血压指数常规应用降压药,使血压稳定在120~150mmHg/65~95mmHg范围内,并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天麻密环菌片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七脑康胶囊(规格:每粒装0.5g,包装:12粒×2板/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70070,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宏兴制药厂生产)2 g ,3次/d,两组均以6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并于治疗结束后测定颈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及血管外周阻力(Rv)指标变化。

1.3 观察指标

头痛和伴随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健忘、易激动等症状。头痛程度评定按数字分级法(NHS):0~10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其中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由患者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的数字。头晕、头胀、头脑不清醒感等症状的评定按记分法为:问出症状按显著程度、持续时间、轻重分别记0~4分。无症状为0分,1分为轻度,2~3分为中度,4分为重度。症状评定经主治医生统一培训,Ka ppa值=0.89。

1.4 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3]。①显效:治疗后头痛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显著减少、减轻(积分值减少70%以上);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析,测定颈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血管外周阻力(Rv)较前明显下降;②有效:头痛症状减轻,伴随症状减少或减轻(积分值减少40%~70%);测定颈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较治疗前增加,血管外周阻力(Rv)较前下降;③无效:治疗后头痛及伴随症状稍减少或减轻或无明显改善(积分值减少<40%);测定颈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血管外周阻力(Rv)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本组214例患者,参七脑康胶囊组129例,显效92例(71.3%),有效37例(28.7%),有效率100%。盐酸氟桂利嗪组85例,显效29例(34.1%),有效31例(36.5%),无效25例(29.4%),有效率70.6%。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值比较见表1,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析检测指标变化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及伴随症状积分值比较(分)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原以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高血压可引起轻重程度不同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在后脑或两侧太阳穴,并且是跳动性的,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常在运动或精神疲惫后加重。这种头痛就称为高血压性头痛。经多普勒证实脑动脉是高血压患者较早受累的血管之一,早期表现为脑小动脉痉挛,长期持续痉挛使血管壁营养障碍,内膜下玻璃样变性,导致血管壁变厚、硬化和管腔狭窄[4]。据统计高血压性头痛约占高血压病人42.6%~80%。一般的高血压头痛及伴随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在初发高血压或高血压急性期头痛多较重,因高血压性血管痉挛或扩张所致,随血压下降而消失;而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55.4%)血压值的高低与头痛的程度并不成正比,血压降至标准正常范围,仍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和伴随症状。高血压性头痛临床多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增加脑血流及解除血管痉挛和祛风镇痛的中药制剂,临床中仍有多数病例疗效不满意。

参七脑康胶囊是由中药人参、三七、何首乌、川芎、红花、丹参、山楂、水牛角、淫羊藿、冰片等提取的有效活性化合物,其内容物为棕褐色的颗粒和粉末制成的胶囊剂。《诸病源候论》“风痰相结,上冲于头”。中医学认为高血压头痛是因痰瘀交阻,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瘀血阻滞络而为头痛。参七脑康胶囊其药物具有活血祛瘀,行气通经镇痛的功效。其药物成分有效活性化合物具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能抑制各种来源激动钙离子所致的平滑肌收缩,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微循环,对抗脑缺血,能使脑组织及血浆中氧自由基显著减少,改变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全血黏度,缓解血液的高凝状态。并且能够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损伤。其药理研究证明,参七脑康胶囊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扩张心脑血管、疏通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皮质血液循环、兴奋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及缓解血管的痉挛、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细胞壁的弹性、降低血液粘度、拮抗血栓活化因子(RAF)、抑制血小板聚集和5HT的释放;降低血压,舒张血管;增加内皮细胞NO的释放,清除血管内皮细胞有害作用的氧自由基及代谢产物,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5],提高缺血部位的血流量;并有镇痛、镇静、抗惊厥的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在常规治疗高血压性头痛药物的基础上应用参七脑康胶囊能显著的提高疗效,有效率100%,测定颈动脉(左右)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增加,血管外周阻力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各项症状和检测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其治疗机制是参七脑康胶囊药物生物效应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可有效的调节内皮细胞分泌内皮源性血管收缩因子(EDCF)和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DRF)的血管平滑肌的张力,对抗体内最强的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ET)和儿茶酚胺类的缩血管作用,直接扩张微小动脉及脑动脉,选择性的扩张肾血管,稳定血压,解除血管痉挛,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和供氧量,改善脑缺血缺氧,减少体液成分的改变和Ca2+内流,有效增强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缓解颅外血管过度搏动,防止反应性颅外血管扩张,从而可有效的稳定血压的波动,解除、缓解脑缺血缺氧导致的高血压性头痛、头晕及伴随症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51-264.

[2]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第2辑,1995:210.

[4] 孔凡明.降压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2,17(5):277.

[5] 郑虎占,董泽宏,余靖,等.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2卷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1123.

(收稿日期: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