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基础医学正文

翼状胬肉的大小与角膜地形图的相关性研究

  • 投稿叶草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71次
  • 评分4
  • 67
  • 0

李 爽1 郑慧君2 陈君明1 严共刚1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眼科,广东深圳 518103;2 广东省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广东汕尾 516600

[摘要]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地形图间的相关性,总结手术切除翼状胬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于我院诊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屈光度明显低于角膜平均屈光度、中心屈光度及最平径值,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胬肉横径及竖径均与散光度呈正相关性,而其p-距离则与散光度呈负相关性;术后患者P-屈光度及散光度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各相应指标,术前、后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翼状胬肉横径与散光度呈正相关性,且手术时胬肉横径越短,患者术后散光度值恢复效果越佳。结论 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地形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角膜屈光度,且手术时间宜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翼状胬肉; 膜地形图;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7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150-02

翼状胬肉是临床上眼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因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病变[1]。患者可无自觉症状或仅轻微不适感,严重时可出现散光、视力障碍、眼球运动受限、失明等并发症[2]。研究证明,翼状胬肉与角膜地形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对我院100翼状胬肉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地形图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于我院诊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共138眼,男53例、女47例,年龄为41~73(56.34±4.81)岁,其中左眼81只、右眼57只,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初发性、真性、静止期翼状胬肉,且侵入角膜缘1.0~6.0mm,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地形图分析且资料完整,无既往眼部手术史及外伤史,无眼部炎症及角膜瘢痕等病史。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手术中均采用逆向撕剥翼状胬肉,使胬肉组织完整的从角膜上剥离下来,残留的组织用显微剪清除,避免刀片直接对角膜组织的切削,减少缝线,尽量避免手术源性散光的增加。术后统一加压包扎3d,3d后改复方妥布霉素眼水+双氯芬酸钠眼水+左氧氟沙星眼水滴眼4次/d,连续1周,1周后改双氯芬酸钠眼水+左氧氟沙星眼水4次/d,连续2~3周,最后用双氯芬酸钠眼水维持1~3月[3];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由同一主治医师进行测量患者翼状胬肉横径(角膜缘-胬肉顶端)、竖(胬肉跨过角膜缘弧长)及面积(横径*竖径/2);角膜地形图检查:由同一主治医师采用Eyesys2000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分析,并记录Simk值(最平径、最陡径、散光度、轴向)、p-屈光度、角膜中心屈光度、平均屈光度、角膜散光等数据[4]。

1.3研究方法与工具

所有患者入院后、术后均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地形图分析,并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从其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翼状胬肉大小(横径、竖径、面积)、角膜地形图分析(Simk值、P-屈光度、角膜中心屈光度、平均屈光度、角膜散光)、手术方法、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并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istica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地形图结果

胬肉横径(3.59±1.54)mm、胬肉竖径(6.24±1.94)mm、距角膜中心距离(2.37±0.83)mm、P-屈光度(39.01±2.39)D、平均屈光度(45.31±1.84)D、中心屈光度(45.44±1.52)D、最平径值(44.10±1.46)D、循规性散光(1.84±0.94)D、轴向(84.67±19.24)°。

2.2翼状胬肉大小与散光相关性

见表1。

2.2 手术对翼状胬肉角膜屈光度影响

详见表2。

2.3 不同翼状胬肉横径-散光度

详见表3。

3 讨论

翼状胬肉本质是纤维血管增殖病变,由球结膜向角膜逐渐侵润发展,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后遗症重等特点,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干燥、烟雾、风沙、紫外线等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紫外线最为专家重视。目前,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为手术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角膜地形图技术逐渐引入到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前、后均进行了角膜地形图检查及术前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数据显示,胬肉横径及竖径均与散光度呈正相关性,而其p-距离则与散光度呈负相关性,说明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地形图情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角膜地形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翼状胬肉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术后患者P-屈光度及散光度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各相应指标,说明翼状胬肉切除可改善患者屈光度及散光度,改善患者视力状态;此外,翼状胬肉横径与散光度呈正相关性,且手术时胬肉横径越短,患者术后散光度值恢复效果越佳,说明翼状胬肉患者手术时间宜早不宜晚,结论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

林国乔等人[3]研究证明手术切除翼状胬肉对于降低散光、提高视力具有重要意义,秦雪娇等人[4]研究则证明翼状胬肉在生长过程中已影响视功能,认为治疗时间与视功能受损程度及手术效果有密切关系,结论和本研究基本相符。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地形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角膜屈光度及散光度,利于提高患者视力、改善预后,且手术时间宜早不宜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启苒.角膜地形图在LASIK术中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18):774.

[2] 喻谦,张帆. 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前术后屈光变化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6):1218-1219.

[3] 林国乔,陈力迅,刘蓉,等. 翼状胬肉切除术前与术后角膜变化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10,10(7):1294-1296.

[4] 秦雪娇,李镜海,李海英,等. 翼状胬肉术前术后的角膜地形图改变[J]. 山东大学学报 2003,41(3):333-335.

(收稿日期:201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