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卫中1 张红莉2 董晓琴1 张 涛1
1.武汉市黄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武汉 430000;2.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 研究武汉市黄陂区2009—2012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而对本地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并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的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武汉市黄陂区的麻疹发病率分别是0.75/10万、0.57/10万、0.48/10万、0.18/10万;2009~2012年期间,各个年龄组的发病人数分别为33例、17例、10例、3例、16例、4例,其中0~1岁年龄组的发病人数最多,0~25岁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为16例,也相对较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2年年龄和疫苗接种史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01)。结论 在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后,麻疹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麻疹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年龄和有无接种麻疹疫苗,因此为了实现消灭麻疹的行动,要做好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1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43-02
在临床中,麻疹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出疹性疾病,在免疫进行计划和实施前,麻疹的发病情况呈周期性分布[1]。从20世纪80年代初,武汉市黄陂区就已将麻疹纳入计划免疫接种。在2009年,该地区的基础免疫接种率(以县为单位)已达到85%的阶段目标[2]。从2009—2012年,武汉市黄陂区的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各个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也在逐渐减少,但仍旧有局部地区会爆发和流行,为了更加有效的控制麻疹发病率,武汉市黄陂区2009—2012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对本地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下面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科2009—2012年期间收集的麻疹监测数据及个案调查数据。该研究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本地区的麻疹监测数据及个案调查数据,并将所需的数据录入SPSS数据库中并进行相应分析。
1.2 麻疹病例定义
查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3]中对麻疹的定义。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及统计推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形式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武汉市黄陂区从2009—2012年经实验室诊断的麻疹发病人数是83例,发病率分别是0.75/10万、0.57/10万、0.48/10万、0.18/10万;从表1可以看出,麻疹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见表1。
2.2 年龄分布情况
研究结果发现从2009—2012年,0~1岁的麻疹发病人数为33例,1~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7例,5~1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0例,10~2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3例,25~3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6例,30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为4例。
2.3 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2年年龄和疫苗接种史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27、P=0.001),而性别和流动情况的差异是无统计学差异的(P=0.056、P=0.196)。见表2
3 讨论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委员会发布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决议[4],我国卫生部相继于2006年制定《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以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和麻疹监测为主的消除麻疹综合策略与措施,并于2009年制定并印发了《全国麻疹监测方案》,指导各地消除麻疹工作。在各项措施相继推出的情况下,为了了解武汉市黄陂区2009—2012年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危险因素,本研究对本地区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进而希望能够对本地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从2009—2012年本地区麻疹的发病率水平逐年下降,并于2012年降至了最低水平0.18/10万,表明在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后,麻疹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12年河南省累计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81例,麻疹报告发病率为0.19/10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13,无死亡病例[5]。本地区的麻疹报告发病率与其相比还低0.01/10万,这说明本地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
从发病年龄分布来看,0~1岁年龄组是麻疹的好发年龄段,其发病率在各个年龄组当中处于最高水平,本地区2009—2012年麻疹的发病人数为83例,其中0~1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33例,1~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7例,5~1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0例,10~2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3例,25~3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为16例,30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为4例。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其中0~1岁组发病人数最高,1~5岁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也相对较高,5~10及10~25年龄组都有所下降,但是25~30岁年龄组段的发病人数又有所增高,这可能是由于我国推行了扩大免疫规划之后,麻疹发病年龄向两方面发展,多见于大龄儿童、少年及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同时小于6个月的婴儿中发病也增加[5-6]。
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2年年龄和疫苗接种史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而性别和流动情况的差异是无统计学差异的。表明年龄和麻疹疫苗接种史是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推行扩大免疫规划的同时还应关注20岁以上的成年人麻疹发病情况及疫苗接种情况[6]。同时研究也表明了麻疹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麻疹发病重要保护因素,这个结果说明麻疹疫苗的接种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提高免疫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疫苗接种率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因此为了实现消灭麻疹的行动,要做好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雅婷,王长双,李军.河南省 2012 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3(27).
[2]刘德坚,马忠元,邓慧芳.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5):1441-1442.
[3]刘学芝.东兴区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5):1463.
[4]吴辉炫,陈李俊,柯莉萍.晋江市2005年—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4):529-530.
[5]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
[6]杨珊明,盛吉芳,周建芳,等,俞侠健.100例成人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 23(3):260-262.
(收稿日期: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