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基础医学正文

CT与MRI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

  • 投稿荟荟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1011次
  • 评分4
  • 67
  • 0

龙 涛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弥勒 652399

[摘要] 目的 对CT与MRI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2例胸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与观B组,A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而B组患者使用MRI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由于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存在区别,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漏诊病历,A组漏诊误诊率是19.4%,诊断有效率是80.6%;B组漏诊误诊率是9.7%,诊断有效率是90.3%,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在良、恶性胸膜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良、恶性胸膜病变的诊断有效率,降低了误诊漏诊率。虽然CT的价格低廉,但是需要使用造影剂,而造影剂又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因此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MRI不仅不需要使用造影剂,而且还能够显示出患者纵膈淋巴结中发生转移,诊断有效率由于CT使用。医护人员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CT;MRI;良、恶性胸膜病变;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125-02

胸膜病变[1]属于临床治疗中较为多发的病变,在住院治疗的患者中胸膜病变的患病人数占到18%,而大部分又是良、恶性病变导致的,因此胸膜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极为重要,主要是因为影响患者后续的治疗方案与预后。影像学检查是胸膜病变良、恶性诊断的主要方式,有效提高了良、恶性胸膜病变的诊断率。笔者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2例胸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与观B组,A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而B组患者使用MRI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对比与分析,以对CT与MRI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2例胸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与观B组,其中A组中有17例男性,14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21~76岁,平均年龄是(54.3±4.6)岁;B组中有19例男性,12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22~78岁,平均年龄是(56.1±4.3)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62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同意参与此次探究。

1.2方法

A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使用型号是GE HISPEED FX/i(GE Medical System)进行检查,先进行平扫,在进行高分辨扫描局部病灶、增强扫描。平扫时,电压110 kv,电流180 mA,层厚10 mm,层间距10 mm,扫描视野在35~40 cm之间,矩阵为512×512;高分辨扫描时,电压120 kv,电流在200~220 mA,层厚2 mm,层间距3~5 mm,扫描视野在18~20 cm之间,矩阵为512×512[2]。患者在对病灶进行扫描时,需要先将造影剂注入患者的静脉中,增强扫描即可,造影剂注射速度控制在2~3 mL/s,在30s、45s、90s、120s、180s、300s对患者局部病灶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以确定增强前后病灶的数值。B组患者使用MRI进行检查,使用的扫描仪型号为GESigna MR/1.5T,方位为轴位,矢状位与冠状位进行补充,通过SE序列进行检查。T1WI/T1+C检查时,TE:10~20 ms,TR:400~900 ms,层厚为10 mm,层距是1~2 mm,FOV:40~50 cm,矩阵192×256,NEX:2~4次,反转角:90°[3];T2WI检查时,TE:80~140 ms,TR:2500~3000 ms,层厚为10 mm,层距是1~2 mm,FOV:40~50 cm,矩阵192×256,NEX:2~4次,反转角:90°;HR-T1W1检查时,TE:minin,TR:400~900 ms,层厚为2~3 mm,层距是1~2 mm,FOV:12~18 cm,矩阵512×256,NEX:4~6次,反转角:90°;HR-T2W1检查时,TE:80~140,TR:2500~3000 ms,层厚为2~3mm,层距是1~2 mm,FOV:12~18 cm,矩阵512×256,NEX:4~6次,反转角:90°。医护人员通过Torso线圈、心电门控技术[4]对MRI扫描进行控制,以完成横轴位扫描,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矢状位、斜位以及冠状等扫描的选择。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 12.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62例胸膜病变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由于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存在区别,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漏诊病历,A组漏诊误诊率是19.4%,诊断有效率是80.6%;B组漏诊误诊率是9.7%,诊断有效率是90.3%,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良、恶性胸膜病变的诊断过程中两组中各有误诊漏诊患者。CT检查主要是结合患者的胸膜病变位置的纵膈与形态特点[5]进行诊断,环绕型胸膜增厚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和其他类型胸膜病变的诊断,但是如果胸膜增厚的厚度超过1 cm的话,医护人员就不能将其作为胸膜病变组织良、恶性诊断的标准,一旦CT影像显示患者的膈肌、纵膈以及胸壁[6]等部位也出现病变,则需要医护人员怀疑为恶性胸膜病变。

MRI检查主要是结合信号特点与患者的病变形态进行胸膜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主要是因为不规则胸膜增厚、膈肌受侵、环绕型胸膜增厚、胸壁受侵[7]等现象能够很高的帮助医护人员鉴别良、恶性胸膜病变。由于有强烈信号之间的对比,因此MRI对于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更具有优势。

良恶性胸膜病变患者选择进行手术[8],能够切除病变组织,延长生存期,因此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影响资料决定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虽然患者的生存期被延长率,但是手术切除在临床使用中存在很大的限制性。CT在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中的使用较为普遍,但是对于胸壁侵犯、穿破膈肌、胸膜早期病变、膈肌侵犯[9]等病变的诊断不准确。虽然CT诊断的扫描速度快,价格低廉,但是对于患者不同的病变现象,医护人员可选择两种诊断方式的联用,以提高良、恶性胸膜病变的诊断有效率。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病理组织学试验被应用到我国良、恶性胸膜病变组织的鉴别中,例如电镜检查、免疫组化等,大大提高了我国临床的确诊率,但是影像学的诊断鉴别还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然在我国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2例胸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与观B组,A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而B组患者使用MRI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对比与分析。由于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存在区别,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漏诊病历,A组漏诊误诊率是19.4%,诊断有效率是80.6%;B组漏诊误诊率是9.7%,诊断有效率是90.3%,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丁仁厚[10]等的文献资料指出恶性胸膜病变可根据胸膜增厚形态特点、患侧胸廓体积等进行诊断,且与结核性脓胸存在较大差异,与笔者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在良、恶性胸膜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良、恶性胸膜病变的诊断有效率,降低了误诊漏诊率。虽然CT的价格低廉,但是需要使用造影剂,而造影剂又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因此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MRI不仅不需要使用造影剂,而且还能够显示出患者纵膈淋巴结中发生转移,诊断有效率由于CT使用。医护人员还可以选择CT联用MRI,以确诊患者的胸膜病变,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洁.常规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 许秀霞.(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在结直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2.

[3] 王雪梅.CT能谱成像在定量鉴别诊断肺内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初探[D].宁夏医科大学,2013.

[4] 罗良平,陈金城,黄力.磁共振成像在良、恶性胸膜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英文)[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1,15(6):85-89,110.

[5] 杜铁桥,丁宝芝,桑春玉,等.乳腺MRI动态增强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22(2):170-174.

[6] 曾效力,陈卫国,邓凤贤,等.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与MRI表现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0,18(9):1596-1599.

[7] 虞登高.螺旋CT及MRI在鉴别肾脏囊性占位病变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0,26(3):174-176.

[8] 袁红梅,余建群,褚志刚,等.动态增强MRI扫描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4(4):556-559.

[9] 孙英伟,康鹏,李剑明,等.脊柱良恶性病变诊断:~(18)F-FDG PET/CT与MRI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44(11):66-70.

[10] 丁仁厚,赵新骞,张鹏,等.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的CT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15(5):635-638.

(收稿日期:201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