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霞
鞍山市中医院放射科,辽宁鞍山 114000
[摘要] 目的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CT常规扫描的成像特点进行总结探讨,评估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笔者从92例腰椎间盘CT检查的患者中,共搜集了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结合影像资料对搜集病例进行分析。根据该病的CT平扫和部分手术术后结果,进一步回顾分析总结。结果 笔者通过这74例病例进行总结,CT检查结果如下:以L4-5、L5-S1间盘为多发,且可累及多个间盘。结论 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其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腰椎;椎间盘;突出;CT扫描;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R68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148-02
[作者简介] 段云霞(1979-),女,汉族,辽宁鞍山人,大学本科,医学影像专业,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放射科诊断工作。
正常椎间盘由透明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构成。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纤维环破裂,髓核通过破口向外突出,从而对相应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所致。而脊柱椎间盘病变是一种从变性、膨出、突出和脱出逐级加重的病理状态。随年龄增长,髓核由脱水、变性、弹性降低开始,纤维环出现裂隙,周围韧带逐渐松弛,再加上急性或长期慢性损伤,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增高,纤维环内层断裂,髓核沿裂隙向外膨出,此为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的原因。椎间盘突出多见于活动较大的部位,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好发部位是L4-5、 L5-S1椎间盘。男性略多于女性,大约20~50岁左右多发,亦可见任何年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文献上习惯将21岁以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归为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本组有21岁以下患者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常见,CT检查能清楚显示突出物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4年1~5月期间,对搜集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进行分析比对。男29例,女45例,发病年龄跨度为19~83岁之间,平均年龄52岁。临床上主要症状为腰背部僵硬、腰痛和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背痛并有明显双下肢放射痛和脊髓、神经根受压等症状。有时出现椎旁及下肢肌肉痉挛、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病史较长,由于引起临床症状才来就诊。
1.2方法
上述病例均运用深圳安科公司的ASR-800(ANATOM)Rev1.0螺旋CT扫描,患者行CT常规扫描,仰卧位,针对常发病部位L3-4、L4-5、L5-S1三个间盘层面进行扫描,每个间盘扫描3层,采用平行扫描方式。窗宽400,窗位40,层厚3 mm,KVP为120KV,X射线电流45mA。倾斜角度:±23°。
2结果
2.1 CT扫描直接征象
腰椎生理曲度正常或变直,诸椎体形态及密度有的正常,有的椎体前缘增生变尖,L3-4、L4-5、L5-S1椎间隙多无狭窄,个别患者见狭窄。L3-4、L4-5、L5-S1间盘于椎体后、侧缘呈舌状或不规则局部突出,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影,CT值:40~60HU,明显高于硬膜囊CT值(0~30HU)。边缘清楚光滑,与椎体相交成钝角,有的患者可见“真空征”,与周围结构分界较清,黄韧带无肥厚。突出的软组织块影后方可见线状纤维化钙化灶。
2.2 CT扫描间接征象
局部硬膜外脂肪消失,硬膜囊受压变形,其前缘呈平直或凹陷,病变侧相应椎间孔变窄,侧方神经根被推压移位,椎管相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如图1、2。
3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CT机也在不断的改良换代,不断的完善提高疾病检查率,对腰椎间盘病变的检查和诊断有很大帮助。X线检查能显示椎体后1/3局限性压迹,却不能直接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只可作为初步检查手段,而CT对膨隆型间盘的检查率明显高于MR(P<0.05﹚,对突出型间盘、脱垂游离型间盘的检出率两者无显著差异。CT对膨隆和突出的鉴别优于MR。对钙化及积气敏感性强[3]。
腰间盘突出症病变多发于是L4-5、 L5-S1椎间盘。如上图,图1为 L5-S1椎间盘,显示椎间盘呈扁平状突出,基底较宽,密度明显高于硬膜囊,右侧侧隐窝狭窄,右侧椎间孔受压狭窄,图2为L4-5椎间盘,显示椎间盘呈舌状突出,硬膜囊受压凹陷,椎管明显狭窄。本组病例门诊患者63例,住院患者11例,其中L4-5间盘突出27例,L5-S1突出间盘25例,L3-4间盘突出仅1例。当然也有累及多个间盘突出的患者,L4-S1累及2个间盘突出的为18例,L3-S1累及3个间盘突出的为2例,L3-5间盘突出1例。L1-2和L2-3间盘未发现明显腰间盘突出改变。突出的椎间盘出现纤维化断裂,表现为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多与椎间盘的上下层面无明显连续性,而这正是CT扫描较其它影像检查更佳的证明;椎间盘突出的程度较重,一般为中度或重度突出,后缘常大于4 mm[4],如图2,其间盘突出部分达到7 mm,脊髓受压明显,患者本身的临床症状也极其明显。本组病例达到标准的有63例,并且常有脊髓受压及合并相应水平椎管狭窄,偶见相邻骨结构改变。我们还可以看到Schmorl结节和神经根淹没的现象。
经过病例比对分析,突出的髓核与未突出部位之间多由一窄颈相连。若髓核出现游离,则位于椎间盘水平或上下的椎体后方。椎间盘突出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后正中型、后外侧型和外侧型。以后外侧型多见。本组患者突出病变位于椎体后方的23例,直接压迫硬膜囊;后外侧的51例,致使神经根受压移位。根据突出的位置不同,患者的突出症状也有所不同。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腿痛,较重为下肢麻木或跋行。查体多为腰部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脊柱活动受限等。经过总结大多40岁以上患者是长期体力劳动者所致,而30岁左右青年人为急性扭伤或过量运动所致。它多与椎间盘退行性变、劳损、外伤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此病常由慢性损伤所致,急性外伤可使症状加重。
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的CT影像诊断相对来说并不难,可以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形态、程度及硬膜囊受压情况。还可以与椎管内病变进行鉴别。尤其是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或是术后复发的椎间盘突出与术后纤维瘢痕组织的区别,而有时要依靠增强扫描进一步检查才能定性。我认为CT影像诊断重点是对临床的辅助作用,CT检查可明确椎间盘突出的方向,这对于临床医生解释临床体征和制定适当的资料方案是相当实用的[5]。且CT检查无痛、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检查方式,为大多患者所接受。本组病例住院11例,经手术证实CT诊断结果正确率很高。也有其他学者研究表明:突出间盘病变术后随访形态不同,突起低平(32.5%)[2];突起与硬膜囊相连(22.9%);突起完全消失(21.6%);仅有椎间盘膨出改变(22.9%)。所有病人的症状体征都消失.因此笔者认为CT影像虽然是一个良好评价手段,但对其不能过分依赖,如果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盲目进行相关治疗,不但疗效不佳,反而更增加病人的痛苦。只有影像学上变化必须与临床症状相符合才能确立诊断[6]。通过CT影像描述和诊断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性,使本症的诊断有了更加客观的依据。在CT影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CT图像诊断是否与临床表现相符合,对之后的手术方案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就关系到图像的显示与诊断的重要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苏凯,张和平.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观察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96-97.
[2]李支红,李广民,郭建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的CT影像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9):931-932.
[3]姜文学,董天华,徐耀增.腰间盘突出CT与MR诊断的对比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8):843-844.
[4]程有根,李新伟,茅国群.腰椎间盘突出证中医症型的CT影像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4):244-245.
[5]李加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8):68-69.
[6]田凤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诊断价值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0,29(12):159-160.
(收稿日期:201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