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明慧 杨华富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 目的 了解近10年来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疫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CDC法定报告传染病数据库中获取全国2004—2012年出血热的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9年来全国31个省市均有出血热病例发生,累计报告病例12347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0419/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1391例,年均死亡报告率0.0117/10万。全年龄段皆可发病,但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30~59岁)。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4~6月)和秋冬季(10~12月),发病重灾区位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陕西省。结论2004—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趋势呈现先下降后小幅回升趋势,发病患者在年龄方面存在差异,发病疫情具有时间和地区特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特征;发比率
[中图分类号] R5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035-02
[作者简介] 傅明慧(1985-),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公卫医生初级,主要从事预防医学工作。‘
汉坦病毒(Hantavirus)至今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原体之一。由其引起的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严重危害我国农村青壮年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1]。2011年和2012年年末,我国山东青岛地区和陕西省分别爆发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引起了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广泛关注[2-3]。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近10年来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规律,为疫情防控工作者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现将2004—2012年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2012年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数据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中下载,数据包括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数据。
1.2数据分析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数据整理、统计和图形制作分别由Excel 2010和Graphpad 5.0完成。
2 结果
2.1发病概况
2004—2012年我国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患者123476例,9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0419/10万;累计死亡1391例,年均死亡率为0.0117/10万。各年度发病和死亡情况见表1。我国近年来出血热发病率呈现先降后升现象,自2004年最高值(1.9264/10万)后逐年降低,至2009年达到最低值(0.6585/10万),随后又逐年升高到2012年的0.9877/10万。死亡率则在2005年为最高,达到0.0208/10万,随后急剧下降到2008年的0.0078/10万,近几年一直平缓维持在0.008/10万左右。见表1。
2.2 发病患者年龄分析
全国2004—2012年出血热病人发病年龄构成比和死亡构成比均呈现正态分布趋势。其中发病构成比以40~49岁为最高,达到25.3%,向两端发病率逐渐降低,主要发病人群年龄集中在30~59岁,占发病总人数的65.52%,发病率人群最低的年龄组为≥ 80岁,其次为0~9岁年龄段,对应的构成比分别为0.45%和0.64%。对应的,在死亡人数群,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别为50~59岁,死亡比例占总死亡人群的28.83%,死亡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此年龄段死亡构成比超过50%,达到56.36%,婴幼儿组别死亡构成比最小,为0.29%。见表2。
2.3 发病患者地域分布
全国各省市地区均有出血热病例报告,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其中海南、西藏、青海和新疆地区9年累计发病率低于0.1/10万,属于出血热发病率极低地区。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东北三省和西部的陕西省,发病率均超过30/10万,对应发病率分别为61.737/10万,44.729/10万、39.392/10万和41.625/10万。其余地区累计发病率均低于20/10万,属于中等发病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东北三省下降幅度最大,辽宁省从峰值13.046/10万下降到2.569/10万,跌幅最大。见表3。
2.4 发病患者时间分布
全国2004—2012年出血热发病率按月走势基本一致,呈现出典型的“双峰一谷”现象[4]。发病高峰分别位于每年的春夏交接季节(3~6月份,5月份为峰值)和秋冬季节(10~12月份,11月份为峰值),并且秋冬季发病率明显高于春夏季,占全年发病人数的50%以上。年发病率最低月份为8~9月。同时由走势图可得到,我国整体出血热发病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04—2006年跌幅最为明显,11月份发病率由2004年最高的0.3087/10万降到2009年的0.1118/10万。但2009年后年度最高发病率又开始快速上升到2012年的0.2228/10万。见图1。
3 讨论
本文总结了我国近十年来流血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①整体发病情况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04—2008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大幅度下降情况,但2008—2012年发病率又出现小幅度回升趋势;②全年龄段具有发病风险,但青壮年人群是发病高危,高发年龄段介于30~59岁,占发病总人数的65.52%;③全国发病地区差异明显,南方整体发病率低于北方,重灾区主要位于东北三省和陕西省;④全年皆有发病,但发病规律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发病高峰位于每年春秋两季,其中秋季11月份为全年最高峰。
在我国,流血性出血热主要通过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传播,两者分别为野鼠型出血热和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5]。考虑到我国东北地区和陕西省主要是林区,同时又属于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区,农业和林业劳作增加了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出血热发病的重灾区。同时,青壮年作为农村主要的劳动人口,大量的田间作业使得相比其他人群也增加了接触风险。最后,相比城市,农村卫生条件较差,鼠患较为严重。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青壮年农民成为了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危人群。要想进一步降低甚至杜绝出血热在我国的发生,就必须进一步控制好传染源,加大易发病区的防鼠灭鼠工作,保持农村居住区的卫生整洁,避免易感人群同传染源的接触是控制疾病发生的关键[6]。另外,加大对易感人群的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避免身体同易受老鼠污染环境的直接接触。
综上,本文分析了近10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的流行特征和分布规律,为了进一步防止出血热在我国疫情的反弹,应结合各地区流行特征,加强对出血热高发和发病率上升地区的监控和干预力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怀文.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概况[J].调查研究,2006,21(3):123.
[2]李青华,王利亚,李亚楠,等.2008—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J].军事医学,2013,37(12):895-897.
[3]邱波,张名广,于式德,等.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点疫情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5):464-466.
[4]陈敏红,王依妹,王镜泉.2007—2011年福州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29(5):591-592.
[5]杜进林.东莞市2006—2012年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2):2134-2136.
[6]李青.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行病学及防治策略研究现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105-106.
(收稿日期: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