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基础医学正文

陈熠“调神解郁”法治疗郁证探讨

  • 投稿浅川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313次
  • 评分4
  • 63
  • 0

王轶颖

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医院中医内科,上海 200011

[摘要] 郁症是由于情志所伤,气机不和所致,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症和抑郁症范畴。陈熠医师运用“调神解郁”法治疗郁证颇有奇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陈熠;调神解郁;郁证

[中图分类号] R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91-02

[作者简介] 王轶颖(1983-),女,汉族,上海,职称:初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陈熠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出生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其父陈寿松为江南名医陈道隆弟子。陈师自1985年起跟随陈苏生学习。其学术上深受祝味菊“自然疗能”和陈苏生“调气解郁”思想的影响,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调神解郁”法,在治疗恶性肿瘤、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上均获得满意疗效,临床上广受患者好评。愚有幸随师学习,聆听教诲,发现“调神解郁”法对其他内科疾病也有显著疗效,尤其在郁症治疗上颇有奇效。

郁含有积、滞、结等意思。郁症,即郁结不得发散之证的总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的郁,即单指情志不舒引起的郁。郁病是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多愁善感、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有易怒易哭,或多疑胆怯,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女性多见月经失调;但通常患者至医院检查大多可排除器质性病变。临床上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症和抑郁症等范畴。

郁症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虑症、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3.6%~28.8%。而其中90%的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女性往往多于男性。但在生活学习压力过大、节奏加快等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男性发病率也有增加。我国目前缺乏全国性的调查资料,仅据河北、浙江等几个省的调查显示:患病率在5%~7%,据此估计全国约有5千万以上的患者。西医在治疗此类病症时,大多运用安定类或抗抑郁药物,或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易引起药物依赖、药物耐受及认知功能损害。

中医学对郁症的治疗古已有之。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记载,主要从五脏论治,后世合称五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病的脏躁和梅核气两种病证,其治疗方药甘麦大枣汤和半夏厚朴汤一直沿用至今。元代朱丹溪提出了气、血、痰、火、食、湿六郁之说,并创制越鞠丸。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名。自明代后,情志之郁逐渐成为郁病的主要内容,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景岳全书·郁证》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清代《张氏医通》提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郁》中所记载的病例,亦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化痰涤饮、清心泻火、活血通络、健脾和胃、益气养阴等法,并且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现代中医在治疗郁症时,多沿用古法,常用滋阴降火之黄连阿胶汤[1],或补脾和中之甘麦大枣汤[2],或补虚养血清热之酸枣仁汤[3]治疗,亦有一定疗效。而陈师认为“郁”是多种疾病的共性,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因此提出“凡病多参郁”,“治郁当以调气为要”[4]。

“神”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一个较为全面的阐述,即“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狭义的神通常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陈师认为还应当补充一个概念,即神也是人体各种抗病的能力,使机体保持健康的总称。中医学中的“神”,应该是生命的体现,健康的体现,良好精神状态的体现[5]。

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这么一段论述:“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针石是举例,包括汤药)。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黄帝问)何者?(岐伯言)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经典阐述主要讲述了疾病用尽各种办法治疗,却效果了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神不使”。陈师根据这段关于“神不使”的论述,结合明代张景岳的注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之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废墟已尔,是即所谓神不使也。”认为各种疾病的发病关键在于患者“神不使”。因此,陈师提出了“调神解郁”这一基本法则。调神与解郁的相合之处,正在于一切皆是以人体气血的冲和流畅为根本。顺应气血流通的规律去疏导,则气血条达畅通,故阴平阳秘,神自生,神能使[6]。

在运用“调神解郁”法治疗疾病时,陈师尤为注重调理气机,通过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运用自身的抗病能力,即“神得使”的功能,使人体气血冲和流畅,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由“神不使”恢复到“神复使”,从而达到郁解神复,恢复健康。临床上,陈师以陈苏生舒肝和络饮(柴胡、香附、乌药、郁金、牡蛎、石菖蒲、苍术、厚朴、夜交藤、合欢皮等)为基础进行化栽,组成解郁散(柴胡、香附、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炙甘草等)及调神解郁汤(柴胡、半夏、竹茹、白术、茯苓、夏枯草、鳖甲、党参、黄芪、当归、枳实、厚朴、白芍、石菖蒲、桃仁、红花、陈皮等)。陈师以调气为要,通过理气化痰、疏肝解郁之法,并随证配伍健脾养心、化痰开窍、宁心安神的药物,调节肝、脾、心三脏机能,使肝气条达、脾气健运、心神安宁、气血冲和,从而改善各相关症状。

案例举隅:

病例1

患者,女,蒋某,35岁。2013年7月26日首诊:患者诉近 2年神经衰弱,焦虑紧张,时有头晕,自觉神疲乏力,情绪不高,心情压抑,缺乏自信,有社交障碍情况。曾有一度失眠较严重,双目胀,有心悸。lmp:6.27×7 d,量可,色暗,伴小腹隐痛。胃纳可,二便可,夜寐一般。面色暗淡无华,局部色斑。舌淡,苔薄,脉细。中医诊断:郁病,西医诊断:焦虑症。证属:肝郁痰扰。治拟:理气化痰,调神解郁。处方:制半夏9g、陈皮4.5g、茯苓12g、淡竹茹9g、枳实6g、炙甘草4.5g、白芷6g、灵磁石30g、制川朴6g、炒酸枣仁12g、制远志6g、党参12g、白术9g、鸡内金9g、石菖蒲6g、柴胡6g、当归9g、赤芍6g、忍冬藤24g、川楝子9g。每日一剂,水煎服。7帖药服后复诊,患者自述精神、情绪明显改善,已无焦虑紧张情绪,精神乐观。观患者面色较前好转,皮肤出现光泽,额头处肤色由暗变白。继予原方14帖治疗。

病例2

患者,程某,男,27岁。2011年3月19日首诊:半年来夜寐易醒,醒后不能马上入睡,工作紧张,神疲乏力,情绪低落,偶有胸闷,胃纳可,大便日行1~2次,易腹泻,舌质偏红,苔薄,脉沉细。中医诊断:郁病、失眠,西医诊断:焦虑症、失眠。证属:气郁。治拟:理气解郁。处方:制半夏9g,陈皮4.5g,茯苓12g,淡竹茹9g,枳壳6g,炙甘草4.5g,炒枣仁12g,制远志4.5g,制川朴6g,广藿香9g,生地9g,牡丹皮6g,怀山药12g,泽泻9g,山茱萸6g,党参12g,白术9g,鸡内金9g。每日一剂,水煎服。14剂后复诊,患者睡眠明显改善,情绪乐观,精神好转,未在出现胸闷等不适症状。继予原方14帖巩固疗效,调理3月后患者自觉原症状全无,自行停药。

体会:

笔者认为在治疗郁病患者时,“调神解郁”的郁多是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神既是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也是人体抗病、恢复健康的能力。陈师运用“调神解郁”法,以解郁散、调神解郁汤为基础,临证结合温胆汤、逍遥散加减,以调理气机为要,佐以理气化痰,疏肝解郁,并随证配伍祛痰开窍、宁心安神的药物,如石菖蒲、远志、酸枣仁等稳定患者的焦虑情绪。针对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的睡眠障碍,陈师常用合欢皮、夜交藤及酸枣仁、制远志两组药对。其中,合欢皮、夜交藤可安神解郁、舒肝理气,对抑郁型失眠者较为适宜;而酸枣仁、制远志可宁心安神、祛痰开窍,对兴奋型失眠者较为适宜。针对病程较长,已经出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偏差的患者,陈师常用炙黄芪、当归补益气血,用鳖甲、生地滋阴补肾。

又因郁症以情志内伤为主要致病原因,治疗时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方面相结合。故而,陈师除为患者开具处方外,时常也耐心细致地与患者交流沟通,通过言语鼓励、指导和帮助患者打开心结、克服情绪障碍、改善不良行为习惯等,使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成为帮助患者康复的两条腿,共同迈向健康的大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怀远,包祖晓,孙伟.黄连阿胶汤加昧治疗广泛性焦虑症30 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61.

[2]贾玉莲,杨茂林.甘麦大枣汤加味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一过性精神失常69例[J].光明中医,2011,26 (8):1588.

[3]李明放.酸枣仁汤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4).

[4]肖芸,倪华.浅析陈熠“调神解郁”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9):1424.

[5]陈熠.论“调神解郁”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依据.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6):60.

[6]杨枝青,王新华.陈熠调神解郁法临床应用撷菁[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8.

(收稿日期: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