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莹1 徐 娜2 左淑波2
1.吉林省肿瘤医院内三科,吉林长春 130012;2.吉林省肿瘤医院内五科,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 目的 研究采取树突状细胞(DC)对施行淋巴瘤化疗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35例患有淋巴瘤的患者,经过化疗完全缓解,把培养后的树突状细胞经过淋巴结部位皮下注射,观察注射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注射DC的3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反应,耐受性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复发的案例。结论 采取树突状细胞对化疗后的淋巴瘤患者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安全有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淋巴瘤;化疗;DC治疗;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170-02
[作者简介] 张雪莹(1980.4-),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生物治疗。
[通讯作者] 左淑波(1979.4-),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主治医生,研究方向:淋巴血液,邮箱:1375616493@qq.com。
淋巴瘤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两类,即非霍奇金淋巴瘤及霍奇金淋巴瘤[1]。主要临床症状为淋巴结及脾脏的肿大,病灶处可涉及相关联器官,并可产生发热、出汗机机体消瘦等症状[2]。采取放化疗的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消灭肿瘤,因为淋巴瘤对其较为敏感,而且化疗也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基本措施。一般的常规化疗方法能够使一半以上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得到治愈。或者在较长时间内健康生活,也可对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有一般的治愈机会[3]。此种方法治疗效果虽然较为显著,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残留对机体的伤害较大,治疗后复发也是临床常见问题。因此,临床上研究采取免疫治疗的方法,来延长患者的复发期,尽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无病期,这种方法也是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4]。树突状细胞是目前被知晓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其特点是在成熟期会伸出一些树突状或是伪足样突起,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经过临床研究DC与肿瘤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协同增加抗肿瘤的疗效。现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该组收治的35名患者的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5名淋巴肿瘤患者。其中属于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15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0名。19名男性,16名女性,年龄20~66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3岁,经过化疗均完全缓解,不选择患有淋巴瘤初期的患者,存在难治性的及复发性的淋巴瘤患者,年龄在适宜范围内,并且患者不存在严重的实质性器官的损害及功能异常的患者。通过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可以进行后续治疗。
1.2 树突状细胞的制备
抽取35名淋巴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液20 mL,进行离心分离,放置于含有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放置2 h,37 ℃保存。反复洗去不需要的贴壁细胞。随后采取在细胞因子GM-CSF 及IL-4作用下,对细胞进行培养,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使细胞分化成熟,采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来证实经过培养后的细胞是否为完好的树突状细胞,并且具有和人体内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功能相同的性质[5]。
1.3 树突状细胞治疗方案
将培养好的树突状细胞,采取浅表淋巴结皮下注射的方式,淋巴瘤患者每次注射树突状细胞106,每2~3 d注射一次,总共需要注射5次,治疗结束后,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对淋巴瘤患者进行疗效评估[6]。
1.4疗效评价
一般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来评估判断,是由张之南教授主编。根据其内容疗效评价可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及进展四种类型,并根据相应的影像学诊断指标进行判断。相关医护人员以随访及电话访问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跟踪记录[7]。
1.5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
2 结果
2.1不良反应
经过皮下注射树突状细胞的患者没有出现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只有少数的6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的现象,有2名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的症状,以上症状不要做任何临床处理,患者可以自行恢复,在3 d左右症状可以减退消失。其中也有3名患者发生低热的症状,两天后患者退热恢复到正常体温。其他患者没有发生脏器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异常。接受树突状细胞治疗前的患者均进行了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检查,治疗前后患者状况均处于正常水品,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2.2 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
进行树突状细胞治疗后,需要进行CT及ECT等影像学的检查,通过随访(采用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及嘱患者定期复查等方式)一年的时间,截止到2014年8月,所有患者没有出现病情复发,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状况。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临床不适症状,但是有体重增加的现象。
2.3 疗效评价
经过注射DC的3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反应,耐受性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复发的案例。
3讨论
淋巴瘤属恶性肿瘤,其来源于人体的淋巴结以及淋巴组织,并可归为两类即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临床上通过相关组织学方面的检查,患有淋巴瘤的患者的淋巴细胞以及相关组织可以观察到具有肿瘤特点的增生[8]。其中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还可观察到脾脏变肿变大,其表面光滑,质地坚韧,用手触摸有种乒乓球的感觉,其硬度和鼻尖的硬度相似,到了淋巴瘤晚期患者会出现发热、贫血等较严重不良反应[9]。患者的颈部及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但是患者若出现深度的淋巴结肿大,诸如发生在纵膈及腹腔盆腔淋巴结肿大,这些部位发生病症不是十分明显,症状比较隐匿,往往在发现时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已经相对明显了[10]。
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胞形态的检查,可发现其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因为由于患者的病变位置及范围不同,临床所表现的症状不尽相同。患病初始可能发生在淋巴结,也有发生在淋巴组织周围的可能。如发生在扁桃体、骨骼及脾脏等部位。对抗这种恶性肿瘤机体采取对抗肿瘤的细胞免疫过程,所谓细胞免疫是指身体中的T细胞,包括CD4+及CD8+,凭借淋巴免疫因子发挥相应的免疫应答作用。其主要免疫过程为在T细胞接受刺激后进行增殖、分化过程,最终演变成可以致敏的T细胞,也称之为效应T细胞。这种细胞的作用是使得一样的抗原第二次进入人身体中时,进入细胞内,就可以激发效应T细胞对抗原造成直接的损伤,并且受到刺激的致敏T细胞释放的物质也可起到杀伤作用,产生协同损伤的作用。
在细胞免疫中,抗原提呈细胞,简称APC,是在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将蛋白类抗原经过处理变成多肽类物质,这种多肽类物质可以和MHC相结合,并将其转到APC的表面上,激活活化后演变成TCR信号。而进入人体的抗原可以与T淋巴细胞的表面相关的受体接触,触发产生第二信号。就这样在两种信号刺激下,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进而转变成淋巴母细胞,其中一部分细胞进行快速的增殖和分化变成可以致敏的淋巴细胞,而另一部分再分化的过程中停止下来,不再进行分化,最终变成记忆细胞,但是这两类细胞具有不同的杀伤能力。
而树突状细胞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是于1973年由加拿大学者率先发现的,由于此类细胞在成熟时可见一些树突状的足或是伪足,因此被称之为树突状细胞。此类细胞在人体内大多处于非成熟状态,可以表达低水平的刺激及粘附因子,其激发体外相同种类复合的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比较低。在体内这些尚未成熟的DC具有很强的抗原吞噬能力,经过在体外处理或是在一些条件下激发时就可以变成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达成为刺激因子及粘附因子。这些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经过机体外周组织进到机体次级淋巴器官并和T细胞发生免疫过程。DC是机体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其主要作用过程是与体内肿瘤抗原结合,并且对相应的抗原进行加工,加工后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刺激抗肿瘤细胞促使其发生抗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由于患者机体本身受到肿瘤释放的抑制因子的妨碍,机体内树突状细胞大幅度减少,而且功能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使得机体的免疫作用对肿瘤细胞起不到作用,由以上结果可知,经过注射DC的3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副反应,耐受性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复发的案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同时,此临床结果与张璇等人[7]在关于共表达CD40L和IL-2的腺病毒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IL-12产生的影响一文中所表达的意义相一致,具有临床意义。因此通过体外进行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进行相关治疗是很重要的,而且要到达树突状细胞的治疗剂量也是一大难题,迄今为止对树突状细胞的研究集中在体外研究阶段,但是其在体内的具体作用过程和相关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可以通过体外扩增技术制备大量的树突状细胞,这些扩增后的细胞可以输入到患者的身体内,并且效果良好。通过体外扩增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对淋巴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显著性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为止。应用树突状细胞进行临床治疗还尚短,应用时间不长,还不能进行对其治疗效果的长期跟踪与疗效测评。但可以肯定的是应用树突状细胞进行淋巴瘤免疫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治疗手段。为此,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把特异性免疫治疗手段和基因治疗技术相结合,共同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治疗效率高,副作用小的肿瘤治疗措施。所以,树突状细胞进行培养后对化疗后的淋巴肿瘤患者提供了很好的治疗途径,值得相关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定宝,沈丹华.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的新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6):467-468.
[2]秦珍珠,路静.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及功能研究[J].临床辅助检查,2011,28(13):236-237.
[3]莫世发,贾乾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肝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4):456-457.
[4]郭智,陈惠仁,刘晓东.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首例自体移植复发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5):315-316.
[5]刘爱琴,孙海凤.参麦注射液对淋巴瘤化疗后的恢复作用影响[J].陕西中医,2013,21(3):138-139.
[6]刘昊,郭智.淋巴瘤化疗后行大剂量IL-2免疫治疗对长期生存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1,26(2):361-362.
[7]张璇,张玉萍,谭晓华.共表达CD40L和IL-2的腺病毒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IL-12产生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3):306-307.
[8]郭智,陈惠仁,何学鹏,等.硼替佐米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1,26(1):356-357.
[9]刘涛,沈杰,何凤.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3,12(9):219-220.
[10]刘昊,郭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后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过继免疫对长期生存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6):216-219.
(收稿日期: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