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基础医学正文

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应用

  • 投稿康斯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623次
  • 评分4
  • 70
  • 0

陈肇平 李清水

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放射科,广东中山 528415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64排128层)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临床怀疑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64排Brilliance 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扫描,右上肢静脉团注入造影剂优维显60~70 mL,注射速率4.0~5.0mL/s。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先选好跟踪层面,待CT值达到设定阀值时自动启动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VR)及MIP、CPR、MPR等多种成像方式进行诊断。结果 42例患者图像清晰,对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颅内动脉及其一级分支显示良好,且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诊断结果为39例病变。结论 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逐步取代DSA,其安全可靠,简便快捷,图像清晰,具有多种后处理方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更可靠信息,具有优越的临床应用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CTA);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90-02

[作者简介] 陈肇平(1977.7-),男,广东肇庆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泌尿生殖系统,邮箱: 546245868@qq.com 。

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头颈部血管疾病发病率也显著上升,成为长期困扰患者的常见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影响正常生活。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也逐步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迅速兴起,其图像质量、扫描速度及后处理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64排螺旋CT具有极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在数据采集和图像后处理方面表现突出[1],因此,CT血管成像(CTA)现已成为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一种简单快捷、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

抽取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共42例疑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成年患者,回顾性总结分析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资料,以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具体表现为肢体乏力、感觉障碍、眩晕、头痛、头晕、晕厥及复视等临床症状,怀疑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42例患者进行头颈部CTA扫描。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3~89岁,平均49.5岁。

1.2检查方法

采用的64排Brilliance 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扫描,冲水加造影剂团注,造影剂为优维显370,量60~70 mL,右上肢静脉进针,注射器为双筒高压,注射速率4.0~5.0 mL/s;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探测器组合64*0.645,螺距0.923,旋转时间0.5 s,FOV 250 mm;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颅顶,采用触发扫描技术,跟踪层面定在主动脉弓高度,触发点选择降主动脉,触发值150,延迟时间4~5 s,待CT值达到设定阀值时自动启动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EBW2.0)进行血管三维重建(VR)及MIP、CPR、MPR等多种成像方式进行诊断。

1.3图像后处理

后重建横断位图像层厚为1.0 mm,层间距为1.0 mm,传送至EBW2.0工作站后,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处理;①去除骨结构;②标记血管,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及颈外动脉、双侧椎动脉;③血管分析,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血管拉直重建。联合各种后处理方式,局部放大、旋转病灶,调整窗宽窗位,测量相关数据,并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诊断。

2结果

42例患者图像清晰,血管提取完整,无明显杂乱软组织或骨骼影重叠,对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及其1~2级分支、颅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显示良好,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临床最终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梗死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CTA图像显示42例患者中39例血管存在病变,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12例(其中有临床狭窄意义7例)、椎动脉粥样硬化10例(有临床狭窄意义6例)、椎动脉开口或发育异常3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颅内动脉瘤7例。3例血管未见异常。

3讨论

3.1扫描技术

优质的CTA图像取决于清晰、可靠的原始横断位图像,所以扫描技术在CTA成像中尤为重要。在扫描前,务必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由于造影剂的注射速率较高,全身发热等反应是很常见的现象,须提前告诉患者以避免不必要的紧张;以及固定头部位置的必要性,不要移动身体,不要做吞咽等动作,以避免出现伪影,误导检查结果[2]。对于触发点的选择,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范围较大,但邻居心脏,搏动明显,容易导致触发点的溢出而错过扫描的最佳时间,宜选用搏动相对较小的降主动脉。血管内造影剂的浓度大小是衡量头颈部CTA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而造影剂的浓度取决于造影剂的剂量、注射速度和扫描延迟时间[3]。在后期图像处理中,特别是VR成像时,为易于将动静脉分离,对于心功能低下、患有慢性心衰或临床具有典型的血管闭塞症状老年患者,须根据经验,适当调整触发值和延迟时间。

3.2图像后处理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各种CTA后处理软件更新换代,并且处理速度也显著提升。现时工作站去除骨骼、提取血管的过程已缩短为几分钟,即可呈现逼真的VR图像。目前,VR在三维成像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还在迅速发展。其具有超强的三维立体效果和方向感,可任意角度旋转,很受临床医生喜爱,特别是外科医生。不仅能在术前向医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血管病变定位信息,并且对细小血管的显示也清晰和精准,这些优点在诊断颅内病变时表现的尤为突出[4]。但是有可能会存在对小型钙化漏诊的情况。且由于Philips EBW工作站提取血管采用模块对比方式,自动提取过程中,对于复杂血管病变容易出现断裂或自动标记错误等现象,须重新对原始图像进行标记后提取,费时费力,此时可以采用其它重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相互支持。常用的其他图像重建方法还包括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血管拉直重建。结合这些技术,可以直观的显示病变、三维地观察头颈部血管形态及走行。其中CPR应用较广,该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腔闭塞、狭窄以及扩张等病变,可以精准地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病变程度。还能区分血管壁的钙化、纤维板块及软斑块,但其图像缺乏三维立体感,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MPR技术能任意调整显示角度,可多方位观察病变段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并可测量距离等相关数据,为外科手术提供精准信息。而血管拉直技术直观易看,可结合血管横向断面,并能自动测量狭窄或扩张程度,提供较肉眼观察更准确的数据信息,但其准确度与血管中心线的标记及血管边缘的描绘是否准确密切相关,自动标记易出错,须手动调整,相当耗时。

3.3价值探讨

3.3.1 头颈部血管狭窄及闭塞性病变脑缺血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因此有必要早期发现和医治。对于头颈部血管狭窄及闭塞性病变,CTA检查简单快捷,相对DSA禁忌证少,较超声检查图像更直观。特别是64排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能一次性完成头颈部血管的联合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斑块;并能准确区分血管和邻近组织的相互联系,因此在头颈部血管病变应用中,比传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更优越。临床中可以根据血管腔面积的变化来评价其狭窄程度,以及根据CT值评价硬化斑块的特征,有利于更为准确的诊断[5]。

3.3.2颅内动脉瘤对于颅内动脉瘤,DSA仍是其诊断的“金标准”,其图像真实且清晰,但是观察角度受限,无法显示颅底动脉的环全貌,很容易造成漏诊。而将CTA应用到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国内外早已做了大量研究。CTA不但有超强的立体感,能够一目了然地呈现动脉瘤的发生位置、大小、形状以及瘤体和载流动脉的空间关系,并且在图像后处理的过程中,可通过编辑程序剔除影响动脉瘤完整呈现的不必要的结构,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青睐[6]。CTA在呈现动脉瘤上还有以下优点:①能完整提供动脉瘤的邻近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瘤壁的钙化和瘤腔内的血栓也不会漏诊;②CTA在特异性与DSA相同的前提下,敏感性远高于DSA。

3.3.3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以动静脉畸形和脑静脉畸形常见,是一种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病症。临床中可利用CTA的原始图像,准确的测量病灶大小,显示出血、脑梗死软化或萎缩等并发症,可作为选择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CTA还能清楚的呈现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以及脑静脉畸形的静脉性血管瘤和静脉扩张,并能清晰的显示其空间关系和病灶的邻近结构,为预测和诊断各种脑血管畸形性病症提供可靠的信息[7]。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德华,金导权.MSCT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21):14-15.

[2]王作泉.64排螺旋CT颈动脉造影扫描技术临床应用及影响图像质量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1):4452-4453.

[3]俞同福,王德抗,吴飞云,等.CTA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6,32(5):425-427.

[4]李惠民,于红,肖湘生,等.颅内血管CTA综合评价[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97-100.

[5]高勇安.64排螺旋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优势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11):492-498.

[6]洪汝建,陈爽,冯晓源.16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4):310-313.

[7]马睿,周存升,柳澄,等.CT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1):19-21.

(收稿日期:201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