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基础医学正文

芦荟素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投稿共青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871次
  • 评分4
  • 20
  • 0

付丹丹

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 目的 研究芦荟素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并为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和外用皮肤脱色剂提供药物。方法 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体外测定药物干预前后酪氨酸酶活性,求出酪氨酸酶抑制率,并与氢醌对比。 结果 芦荟素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芦荟素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抑制率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结论 芦荟素或含有芦荟素的相关产品可以作为治疗色素增多性疾病的药物选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芦荟素;氢醌;酪氨酸酶;抑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150-02

[作者简介] 付丹丹(1979.8-),研究方向:中医美容及外用药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芦荟素对酪氨酸酶的作用方面研究较少,该实验以L-多巴为底物,以氢醌为对照,研究芦荟素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并为临床上芦荟素或使用含有大量芦荟素的芦荟产品的综合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酶在医药、食品、化工和环保等领域应用广泛。酪氨酸酶是一种以双铜离子为活性单元的氧化还原性酶,在动物、植物体内广泛存在,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具有调控作用,是黑色素形成的限速酶[1]。

黑色素细胞是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主要场所,在黑色素的合成过程中,酪氨酸酶对整个黑色素的合成具有重要催化作用,酪氨酸酶主要存在于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升高,则黑色素的形成增加;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则黑色素的生成减少,因此,酪氨酸酶活性的强弱与黑色素形成的多少存在正相关关系。临床上酶氨酶活性过强、或者过弱均会导致临床疾病的发生,如黄褐斑、白化病、雀斑、白癜风等异性性色素性皮肤病[2]。国内外学者常利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试验,研究筛选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症的药物[3]。该实验采用蘑菇酪氨酸多巴速率氧化法,研究活性单体化合物芦荟素对酪氨酸酶的影响[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L-多巴胺(L-DOPA),蘑菇酪氨酸酶(美国Sigma公司);芦荟素(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氢醌(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UV-18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AUY220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

1.2 方法

采用pH6.8磷酸缓冲溶液,将L-DOPA、芦荟素、氢醌分别配制成0.1%的溶液,将蘑菇酪氨酸酶配制成100U/mL的溶液。取上述磷酸缓冲240 μL,加入0.1%L-DOPA反应液80 μL,蘑菇酪氨酸酶80 μL混合均匀,常温静置5 min,于分光光度计上在400~600 nm扫描。可见在47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同法分别测定L-DOPA、蘑菇酪氨酸酶均未见有吸收。采用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在pH6.8磷酸缓冲液中,用酪氨酸酶催化多巴变成多巴醌,有肾上腺素红色,利用分光光度计在475 nm处的特定吸收测定生成多巴醌时的吸收度:A=A(药+L-DOPA+酶)—A(药+酶)。反应在96孔培养板中进行,总反应体系为200 μL测试药物40 μL;100U m L-1的酪氨酸酶溶液40μL;0.1%的L-DOPA溶液40 μL;pH6.8的磷酸缓冲液80 μL。调零孔仅加pH6.8的磷酸缓冲液200 μL;对照组不加测试药物,以pH6.8的磷酸缓冲液40 μL代替。加样完毕,将96孔培养皿置于水温为37℃的水浴箱中孵育20 min后,随即取出立即检测其吸光度,记录每孔的对应A值。每次试验重复8次。然后计算得出酪氨酸酶的抑制率。酪氨酸抑制率(%)=(A(药+L-DOPA+酶)—A(药+酶))/A(药+L-DOPA+酶)[5-6]。

2 结果

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0.01%浓度的芦荟素和氢醌都对酪氨酸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氢醌的抑制作用稍强于芦荟素。结果见表1。进一步研究发现芦荟珍珠胶囊在高浓度(2 mmol/L),中浓度(1mmol/L)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与氢醌(0.5 mmol/L)相比,前者抑制率高于氢醌(0.5 mmol/L)(P<0.05)而后者抑制率与氢醌(0.5 mmol/L)相当(P>0.05)。并将芦荟素和氢醌的浓度从2~0.5作4种浓度倍比稀释,反应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的强弱大致呈剂量依赖关系,如图1所示。

3 讨论

从色素增多性皮肤病的发病机理来看,自然界凡是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如氢醌、维生素E、维生素C、硫辛酸、曲酸等,理论上均可作为临床祛斑剂的选择对象,临床使用中发现氢醌霜、果酸类制剂因其刺激性大且使用过量后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已经逐渐被淘汰;维生素C、曲酸易氧化,保质期短。而芦荟素在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的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均比较理想[7-9]。

该研究表明:芦荟素对酪氨酸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芦荟素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呈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芦荟素浓度在0.5 mmol/L、1 mmol/L、2 mmol/L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抑制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无细胞毒性、皮肤刺激性及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使用安全性,皮肤依从性良好。因此,芦荟素或含有芦荟素的相关产品可以作为治疗色素增多性疾病,如黄褐斑,妊娠斑等的选择药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闫军.酪氨酸酶抑制剂及对黑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29(4):250-253.

[2] 姜洪芳,刘本海,刘晓棠,等.薰衣草精油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0,29(5):29-32.

[3] 李娜.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0,07:406-409.

[4] 闫军.咖啡酸、阿魏酸和香草酸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3):337-339.

[5] 谭城.芦荟素、肉桂酸、苦参碱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134-136.

[6] 苗明三.白癜康复丸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212,2213.

[7] 袁敏芳.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浙江中医杂志,2102,47(2):149-151.

[8] 林淑平.鲜芦荟的临床新用[J].四川中医,2002,20(2):21.

[9] 冯安吉.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理[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20(2):183,184.

(收稿日期:2014-01-23)